夏天的故事结局如何 文艺青年贾斯伯与谁在一起

今天这部片《夏天的故事》,这一场关于遇见的故事。 01 夏天。 阳光,海滩,荷尔蒙。 似乎把青春扔进这个季节就…

今天这部片《夏天的故事》,这一场关于遇见的故事。

01
夏天。
阳光,海滩,荷尔蒙。
似乎把青春扔进这个季节就绝不浪费,随便搅一搅都能镀上一层闪闪金光。
某一个这样的法国夏天。
年轻的男主角贾斯伯,来到一个海边小镇。
文艺范的小身板,不羁的小卷发,独来独往,眼神飘忽,不轻易和别人对视,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善于融入的人”。
他很文青,带着磁带,带着吉他,哼几句就记下来,随手就写出一首关于海浪和爱情的歌。

人到位,景到位,这么独特的青年,就差一场独特的海边邂逅。
没想到,他的夏天很奢侈。
相遇不止一场,而是三场。
贾斯伯遇见的第一个女孩,是餐厅服务生,玛戈。
她就像走在夏日街头时,不经意吹来的凉爽小风。
轻松,舒适,开朗。
但这样的女生,贾斯伯太年轻,未必是懂的。
你看,他果然没有注意到玛戈……和对普通人没两样,眼神都没多一秒的停留。

第二次见面是在海滩。

玛戈一眼认出了贾斯伯,毕竟,贾斯伯还是很有卖相的。
两人大方地搭话,不过是一方热情,一方无意。

下面这样的对话,你可能也经历过很多次了吧?
用一些浮在表面的信息,遮盖我们试图隐藏的小心思——

你读什么?哦我读数学系。
你读什么?我是民族学硕士。

干巴巴的对话中,两人反而自然了。
玛戈像个无性别的朋友一般,用自己的自然和大方,迅速和腼腆的贾斯伯成了朋友。
吉他,未必总是弹奏情歌的。
短短几天,俩人就处成了,呃,好兄弟。

聊久了,玛戈知道贾斯伯来到海滩,其实是等一位女生。
一位他(以为)自己很喜欢,但人家好像没拿他当回事的女生。
女生爽约了,鸽了他好几天。
聊得更深时玛戈发现,贾斯伯岂止是不懂那位女生,他似乎还有点不懂爱情。
再聊下去,一个灵魂拷问迟早会来:

“你确定自己爱她吗?”
爱情让人头昏脑胀,灵魂拷问也是。

贾斯伯思考着矛盾着,玛戈审视着犹豫着。
新的爱情,开始了魔力转圈圈。

眼看气氛到位,忍不住亲一口……
这是爱情吗?
你没想通,我没想透。
不,玛戈不要这样的爱情。

有的相遇是平地一声惊雷起,有的相遇是一见误倾心。
但在侯麦的电影里,相遇总是不经意间吹拂的微风,无声轻盈,又带有丝丝温度,吹来新的可能。
Sir插嘴问一句,这是你要的一见钟情吗?

迷离的灯光下,两双时而碰撞、时而逃离的眼神?

第二个女孩苏兰,无疑更像男生梦中情人的那种。
就像夏夜特调的鸡尾酒,性感外放,刺激舌尖。
乖男孩遇到了cool girl,一般会做什么?
他会马上拿出自己的私藏。
音乐文青贾斯伯,拿出了新作的一首情歌。

这回,吉他似乎遇到了合拍的歌声。

爱情达成?

没那么快。
苏兰对贾斯伯有好感,但苏兰也不会轻易把好感和爱情划等号。

瞧,不是每次相遇都有结果,但起码是抓住了靠近的契机。
第三次邂逅,其实不算邂逅,那只是迟来的相约。
贾斯伯等待的女孩琳娜,终于来了。

如果说玛戈是街头宜人的风,苏兰是夏夜醉人的酒。
那么这个琳娜,就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夏天的梦。
他俩是什么关系?
有点不好说——

贾斯伯觉得琳娜“像”自己的女友;
而琳娜觉得,贾斯伯有时“适合”做男友,有时又不“适合”。

不适合的时候?
就像琳娜没来赴约,是因为没想清楚要不要确定这段关系;
适合的时候?
就是她后来终于来了海滩,是因为想起贾斯伯的优点——这个暖男,多像夏天海湾里,一座暖暖的避风港。
嗯,有点复杂……
但别急着骂谁。
爱情没被证明时,也许就像这种样子。

不如让玛戈来说吧,她的公式很简单,能测试一万种爱情:
爱情=存在感。
你感觉不到ta的存在,那ta就是不爱你;
如果你感觉很爱ta,那……也不是相爱。

行吧。
第三次相遇像是命中注定,需要给彼此一个解答的路径。
不知爱为何物的贾斯伯,偏偏就遇到了三个不同的女人。

你问该选谁?好问题。

侯麦,则聪明地把这个难题,变成了一道简单的旅行题——

三个女生,都想去旅游胜地威松旅行。
贾斯伯,该陪谁去?

别问Sir。
Sir是不会说的,但凡顶级好片,Sir都不剧透。
不管跟谁去,这都是属于贾斯伯的这个夏天,最好的印记。

哪怕不是爱情,也关乎成长。

02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这部片?
Sir不好说。
电影在B站有的看。
弹幕里,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字句——
看到贾斯伯的颜,有人说“姐的菜”,看到贾斯伯的犹豫又说,“渣男”。
就算不说这些,很多人也会忍不住根据个人喜好,给贾斯伯“定亲”。
很多人喜欢玛戈配贾斯伯,理由是她不装;
也有人喜欢苏兰配贾斯伯,因为性格飒爽不含糊,外形和爱好也最般配;
准女友琳娜?和贾斯伯一样,三心二意,被网友喷得不轻。
这些讨论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人之常情。
话听着貌似在理,但照着做呢,似乎又矛盾,到底看颜还是看人,到底什么是婊,到底外表般配好,还是内心默契好……
如果容许Sir说一句。

侯麦的片,这么看浪费了。

侯麦大多数电影里的人物关系,都会有暗流涌动的现实落点。

△ 《午后之爱》《克莱尔的膝盖》
与其说侯麦不正确。
不如说侯麦更好奇人性的微妙。
问一个问题吧,你未必答得上来——
生活的底色是雷同的,可人与人为何不同?
人们都会期待相逢的美好,都会憎恶冲突的爆发,这些出现了,就是生活的不同。
但99%的时候,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时间都会融成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絮絮叨叨的日常……
好导演,与其说关心“冲突中谁对谁错”。
不如说想拍出相似的人们,为什么会不同。
由于开头说的原因。
侯麦的粉丝,往往都是年轻人。

他们看侯麦的目的,比起批判别人,更多反而是想搞懂自己。
不管你喜不喜欢贾斯伯,从年轻到成熟,我们应该都会经历“贾斯伯般的懵懂时刻”。
我们不会时刻遵循“正确”,有时迷茫,反复,恰恰由于无法分辨“什么是正确”。

对贾斯伯来说,“守约”等待琳娜是正确,可琳娜来了,贾斯伯没有获得他期待的关系,爱情与付出之间奇怪的逻辑,让他更糊涂了;
对玛戈来说,和贾斯伯“保持距离”是正确,但一而再再而三放开贾斯伯,她似乎也一无所得,等待中,时间和青春也在一点点流逝。
镜头里,年轻人有着无数的小九九,身处其中的贾斯伯看不清,琳娜看不懂。
但我们可看得清楚——
什么叫。
“我留意到你了,但你却视若无睹”;

什么叫。
“虽然表面不在意,但你一根头发丝我都瞧在心里”;

什么叫。
“虽然素昧平生,但仿佛天地为证,万物为媒”;

什么叫。
“爱情没来的时候,我们既冷静又自然”——
苏兰把贾斯伯带去叔叔家,一进房间,她就抬起脚盘坐在沙发上,伸手随意脱下鞋。

什么叫。
“爱情来的时候,我未必是日常那个我”——
当聊起了音乐唱起了歌,眼神交汇了,苏兰的脚趾也忍不住不安分起来。

为什么侯麦这么懂相遇时的那些小心理?
因为,侯麦知道真实的相遇该什么样——
现实里的每一场不期而遇,不是发生在90分钟的电影里。
它没有开场,也可能没有结束,没人喊cut,也没人跳出来指责对错。
没有上帝视角,让你看到将会发生的所有事。
也不一定会有happy ending,甚至不一定会有你所期待的“结果”。
每一场相遇的主角,未必能从头到尾保持清醒,ta会有ta的迷惘,有ta的思考甚至心理的反复,甚至不经意犯下许多小误会。
ta的心动和ta的心碎,往往接踵而来,没有逻辑和因果……
但这些都是真的。
侯麦说。
“电影只有抹去虚假的光彩,才能展现人与事物的纯粹状态。”
而他镜头中每一场关于相遇的电影,也都会竭力尊重“真实”。
他会规定说,布景要采用自然状态,少用技术设备,使用非专业演员,住宿和餐饮就地解决……
在他的镜头里,你能看到真实的法国街道、巴黎少男少女,连时间也是按部就班地走。
清晨的相遇。
正午的相会。
黄昏的告别。
早期他拍过一部电影,主演都是素人(都有本职工作,拍戏是兼职)。
于是为了协调时间,电影基本只能在周末拍。就这么拖拖拉拉大半年,跨了几个季节,刚好……
营造出了一群人相遇时,那种时间流逝的真实感。

剧本也是,先有人物,再有故事。
侯麦甚至常常会根据演员的性格来撰写剧本,留意他们的谈话方式,倾听他们的人生,让剧本贴近演员……
(所以贾斯伯,搞不好生活里就是那个样子哈哈)
听起来很麻烦,但对侯麦来说,反而最快捷有效。
这样操作,他的镜头往往只需拍一遍,也很少给演员指导表演。
最终,演员与真人一体,电影与世界一体。
故事,与真实一体。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