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狗血片乌海 只有你想不到的离谱

欠债、裸贷、出轨、放火、杀妻…… 如此多狗血元素汇集在一部文艺电影里,故事还有点像2年…

欠债、裸贷、出轨、放火、杀妻……

如此多狗血元素汇集在一部文艺电影里,故事还有点像2年前的泰国悬崖杀妻案的改编,我好奇了。

现在我又又又后悔了,好奇害死猫。

看到导演不无自恋地把社会民生新闻和文艺创作角色的困境做生硬捆绑的时,我只能得这这些结论:

不要网贷,会变得不幸。

不要结婚,会变得不幸。

不要做生意,会变得不幸。

不要借给别人钱,会变得不幸。

1、男的无能

我说不好看,并不是视觉意义上的不好看。恰恰相反,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撷取得近乎完美。

可惜,精妙绝伦的摄影外壳之下,是做作而空洞的叙事编织。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生意失败、婚姻触礁的中年男人,是如何一步步崩溃并杀妻的。

杨华为人端正,却生意失败,赔的倾家荡产。

于是只能找好哥们罗宇把借给他的钱要回来。

偏偏这好哥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压根不往钱上聊,反而不断给杨华“画饼”,说自己有多大的项目在做,挣了钱就还他。无奈的杨华只得空手离开。

而家庭的困境更是让杨华身心俱疲,冷谈的夫妻生活,早就让他和妻子罗唯的爱情和亲情耗尽了。

更令他崩溃的是,这个时候还发现了妻子和她男同学的暧昧关系。

其实妻子也不是无情的人,为了帮他还债,连父母的钱都填进去了。但是总不能任由杨华把这个家拖垮吧?

在这艰难的时刻,男同学的关怀让苗唯感到温暖,但始终都没有跨过那条线。而得知自己怀孕后,她也打算终止这段婚外情。

跌倒低谷的杨华已经彻底绝望,他觉得妻子已经抛弃了他和曾经的诺言。夫妻关系已经陷入崩溃边缘。

为了拿回钱,杨华只能替罗宇讨债,但其实这些人都是被罗宇勒索的受害者。在经历了裸贷受害者身死、家人被讨债后,杨华终于陷入疯狂,他决定与罗宇玉石俱焚。

杨华放火烧了罗宇的沙漠月亮。

杨华的复仇让苗唯最后的期望破灭,于是在结婚纪念日,她认真的拒绝与杨华在一起。

如果说决定不离开是为了孩子,现在的决定其实也是为了孩子,可杨华已经失去理智,展开无差别的报复。

为了让这些压抑冷酷的现实情节不至于陷入虚无,导演还搭建不少超现实的片段:

夫妻俩在瑜伽吊床上摇荡“交合”,黄轩爬进恐龙肚子里,恐龙在车灯中的倒影,燃烧月亮升起的主观镜头……

先来看导演周子阳拍这部电影的目的:

“如果在电影结束时,你能长舒一口气,如果有那么一瞬间,你会为杨华和苗唯觉得惋惜,甚至暗暗告诫自己不要对最爱的人说最狠的话,要相互宽容和理解……那这就是现实主义题材吸引我一拍再拍的原因——不管遭遇什么,我们都应该相信,虽然生活汹涌,但世间终究有爱。”

那么,周导的目的真的是想表达世间终究有爱吗?还是只想进行一次自恋的表达?

我先在电影里找找,爱在哪里?

目测,“爱”只在这部电影海报的宣传slogan上——硕大的男女主角头像中间赫然写着,“我有多恨你,就有多爱你”。

虽然是夫妻俩的故事,却是一整个大男主戏码。

有人将黄轩饰演的杨华与2016年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意外丧子的中年男人混为一谈。

这不可能,因为杨华不配。

人一旦进行了选择,他的选择就会牵连到其他人,他也就是具有了责任,就要承担所选择行动引发的后果,这就是存在论的悲观。

如果周导清楚这一点还要维持男主角现在的人设,我只能说导演有反社会的自毁型人格。

《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Lee,大火吞噬了他的一切,没了孩子,没了妻子,为了逃避痛苦的回忆,他到另一个城市做了一个水管工。

至少,他一直在努力生活。

《乌海》中的杨华,却宛如一个街溜子。屁本事没有,工作也没有,瞒着老婆抵押了车房,和兄弟合伙做的生意也没做成。

欠了一百八十万的他,满脑子居然还是想跟老婆搞黄色?

他到底有什么苦衷啊?天天开着奥迪Q5遛弯儿,他不能自己去赚点钱吗?有手有脚,无能狂怒个什么劲啊?

杨华对于生命完全两重矛盾的态度也令我迷惑不解——

他把无力偿还裸贷,被逼割腕的少女送医,却敢在和妻子爆发的两次争吵中,动手打人。

更可笑的是,周导把自己的文艺浪漫主义,硬生生安在了这样一个底层失败的人物身上。

杨华妄图逃避现实,非常魔幻而超现实地钻进了恐龙模型的肚子。

可能周导觉得这是锦上添花的设计,但我只看到了一次油腻无比的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猥琐。

人到中年,不论男女,其实谁都会有个不太如意的中年危机,但杨华这个角色的最大问题在于,所有的失败,都被归结为外部环境,而不去自省。

影片最后,当裸贷女孩惨死在街头,兄弟欠自己的钱再也不能讨回,玉石俱焚的杨华开始疯狂复仇:

他满脸是血地放火烧了兄弟的帐篷,又跑去问已经怀孕的妻子,还愿不愿接受一无所有的自己。

杨华的目的再明确不过,既然不让他活,那么所有人都别想活。

妻子当然不愿意啊,于是已经杀疯了的他把已孕的妻子用车撞下了山崖,甚至最后的最后,懦弱的他虽然报了警,却仍在撒谎,说是妻子自己掉下去的……

当然为了过审,电影最后补充了黑底白字的字幕卡:男主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被判xx年。

把愤怒和仇恨作为人物行动的唯一驱动力,他的失败并不悲壮,反而让人无法共情。

导演想用逐渐加重的负担和逼仄的环境一步一步把男主角压垮,导致他最后的犯罪。

2、女的不行

周导还向我们展现了十分“经典”的男性想象下的女性角色“奇观”。

首先是女主角,杨子姗饰演的苗唯。一个美丽的瑜伽老师,富家女,有自己的瑜伽馆。

她对自己的老公实现了一对一精准扶贫,同时跟大学男友纠缠不清。

年纪也不小的苗唯,每天脑子里想的好像只有爱情。要不就陷在与杨华的甜蜜回忆中,要不就是满身扑在激烈的争吵中。

来,品一品这些无用的吵架瞬间。

杨华发现苗唯出轨:

丈夫:“你和他睡了吗?”

妻子:“你说呢?”

杨华告诉妻子自己投资失败:

妻子:“你怎么不早点和我沟通?”

丈夫:“我们离婚,孩子归谁?”

妻子:“你怎么知道我怀孕了。归你你养得起吗?”

丈夫:“你怀孕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是不是你心虚了?”

妻子:“不是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满意了吧?”

吵架确实容易直接展现出夫妻矛盾,但真正的婚姻里的疏离,是每天睡在一起都无法理解、无法交流的沉默。

世上的感情千疮百孔,单单只是柴米油盐和价值观的问题,都容易让一桩婚姻走向破灭。

导演当然可以选择用最矛盾冲突狗血的“出轨”和“经济问题”去科幻这段濒临尽头的婚姻,毕竟很吸引眼球,甚至还可以碰瓷当年的泰国悬崖杀妻案,但这更像是一次偷懒,夫妻间的感情问题,被偷换成了杨华的命运问题。

再回到苗唯身上,怀孕的她开始上孕妇瑜伽课,在上课之前给学员们看分娩视频。

作为一个女人,我不会在看分娩视频的时候兴高采烈地说“生命太了不起了!母亲太伟大了!”

我觉得,当一个即将为人母的女人看了分娩视频,直面血淋淋的产床,想到自己也即将面临此等痛苦,她只会感叹:

做女人真难。

太多导演会将自己的想法理所当然地加在人物身上,而不会设身处地去为自己镜头下的人物着想。

他们根本不在乎人物在此情此景之下应有的心境,刻意流露的人文关怀因导演的自以为是而变得无比虚伪。

再看看黄雯饰演的裸贷女大学生薇薇。

这个角色一上来就被贴上了虚荣的标签,她和女室友的价值观,简简单单就被一部几千块钱的苹果手机贬低到地狱里去了。

“我没苹果手机,我室友就笑话我”,于是她掉入了裸贷的陷阱。

“不让我还钱,我就可以卖肉”,于是她就下海了。

没钱就裸贷,不能做个兼职,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裸照被传播,只想自杀却不会报警,没有法律意识。

还有满脸写着刻板印象的妇女,包括催生孩子的婆婆,嫌女婿没本事的丈母娘。

依附于家兄吸血的杨华妹妹,自己的儿子要上兴趣班,要跟杨华借5000块钱交学费,说得那么理所应当。

陪酒的、割腕的、出轨的,所有女性都被当成杨华失败道路上的工具人,苗唯被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家庭受害者,薇薇被塑造成加速杨华黑化的推动者……

周子阳截取她们的无意识虚荣,怜悯了她们的命运,但这样的同情心很是廉价。

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真的不懂女人,下次写剧本的时候麻烦找个女性编剧做顾问吧,剧本的问题真的很大。

3、文艺不是救命稻草

《乌海》的故事,戏剧核心矛盾理应在于男女主角的婚姻、家庭、爱情,但两场夫妻吵架的长镜头对手戏都词穷到让人脚趾抓地。

诚实和信任,本应是婚姻关系的基石。

杨华和苗唯都没做到坦诚相待,一个是怀疑老婆给自己戴绿帽,一个是自己婚前的房子被老公私自抵押。

互相欺瞒、相互猜忌,是导致这场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

但他们的相看两生厌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丝毫爱情残留的温度,他们的家庭冰冷到让人无法想象这是结婚两三年夫妇的港湾。

“我有多恨你,就有多爱你”,周导是不是对爱有什么误解,爱你就是把你跟肚子里的孩子一起撞下山崖?

剧本还有很多现实逻辑问题,警察和法律在全片缺席,欠钱不还不起诉,被发裸照不报警。

杨华作为女孩自杀案件的第一嫌疑人居然没有被警察抓,他打电话报警之后,没做笔录,纵火也没被抓???

更离谱的是,苗唯明明都被杨华撞到山崖底下十万八千里了,摄影给了个大远景都看不见踪影的那种,救护车拉上来居然生命体征平稳?身上连一块儿脏地儿都没?一块血迹都没?那种悬崖怎么不得直升机搜救啊?

还有这部电影“悬疑”的标签,悬念又在哪儿?

利用对白的空缺制造悬念,实在太过低级。

女主角第一次出场,一句“我怀孕了,我们别再联系了”,这就是悬疑吗?我只能错以为自己在看什么狗血言情剧。

《乌海》并不是在市场上吃香的类型片,为了蹭上文艺片的标签,导演只能在影片中堆砌要素——不明就里的农村瑜伽,宛如避世之地的“沙漠月亮”、“恐龙公园”,还有开头杨华在手机上看的冰窟窿里摸鱼的视频。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周导想要制造荒诞的意味,在沙漠月亮的帐篷着大火时,民俗乐队还在忘情地演奏音乐,但这一幕,又成为了他自以为是的蹩脚之笔。

上门跟杨华要账的混混一条腿是假肢,另一个混混有传染病。

这种故意营造的底层互害,刻意到下沉不及普罗大众,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些潦草的要素堆砌,都在告诉我,导演只在乎给自己贴上文艺片的标签,这些东西有没有意义,根本就不重要。

一个好的结尾,是一部好电影的灵魂。

无论是多么绝望的电影,我更希望在结尾留一丝曙光。

记得曾经看过某前辈评黑泽明的《罗生门》,“故事的结尾,罗生门雨停,啼哭的婴孩被收养,即使是这样一部将人性丑恶暴露无遗的电影,也会在结尾留下一丝希望,这才是大师的做法”。

看完了《乌海》之后,我并没有像导演所说的那样,觉得自己对生命更加包容,相反是满心满肺的难受。

我所期待的,并不是戛然而止的结束,并不是男主角死到临头还不悔改,并不是黑底白字的“XXX因非法借贷被判XX年”。

1956年,有一部黑色电影(film noir)名曰《死前一吻》,同样是富家女和拜金男,男主带女主上山,在盘山公路上妄图把女主撞下山崖。

同样的故事,这部65年前流水线生产的好莱坞硬汉侦探片,在我看来都比《乌海》强。

如果靠一个“文艺片”的标签取巧就能成功,那么谁还有心思去拍基于社会现实的影片,谁还会出资金去拍反映底层民众心理的影片?

踏实拍电影吧,我们的观众不会越来越宽容。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