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色戒 以偏概全的情色贯穿剧情

《色戒》电影讲述的是岭南大学的学生邝裕民和王佳芝等人因话剧社结缘,自诩为爱国青年,却不满足于自己只能表演话剧,…

《色戒》电影讲述的是岭南大学的学生邝裕民和王佳芝等人因话剧社结缘,自诩为爱国青年,却不满足于自己只能表演话剧,而想要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

通过捏造香港市民“麦太太”的身份,王佳芝很快和易太太熟识并吸引了易先生,但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被戳穿身份的大学生们为了保密杀人,除了王佳芝,其他人员都加入了重庆特务组织。

三年后,王佳芝在上海偶遇邝裕民,重新成为特务,再次以“麦太太”的身份出现在易先生面前。王佳芝带着刺杀易先生的任务,通知了重庆方面可以展开行动,却在最后关头提醒易先生快走。重庆特务组织被查治,全员被枪决。

一、被时代裹挟的个人
每个时代都是众生百态。有乐呵呵的脚夫,愁眉不展的大小姐,麻将桌上你来我往的女眷闲聊,和赶着回家做饭的妇人。也有躺在地上,拍一拍动动腿表示自己还活着的人,或者再无动静的尸体,成为时代的灰尘。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要继续,但我其实还蛮迷爱国青年们的热情,特别是傻子邝裕民。不知道为了什么,能做什么事,以为自己有多么厉害足以成功刺杀特务头子,却又有点佩服这样无知的勇气和热情,正是我所缺失的。
特别是现在。
我向来没什么国家与共的民族大义,对“中国人”的定位原本也不甚清晰,出国之后体会倒是更加深厚。会匆匆赶去村里市中心或者图书馆抵制港独分子活动(虽然都错过了、、、),也会在seminar上据理力争证明中国的“良善”。虽然疫情的种种事件让我有点迷茫与不知所措。当自己成为少数人的时候,偶尔对团体的归属感会达到更高的峰值。
但这样的讨论和热爱也仅仅限于安全范围之内。我好像没有什么奉献精神,从来不会想说为了什么付出生命,能好好活着快乐一点就是最大愿望。

二、团体与个人
我也不太喜欢冠以任何高大上名词的梦想,比如“为了国家大义”。团体的基础还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个体组成了群体、国家、社会和任何更大的单位。但个人只能代表个人,我有点怀疑个人是否可以代表群体或者除自己外更多数人的利益。反之亦然。在没有个体为基础的前提下,以“人”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整体利益是否算是空谈。
所以才需要规则。这里的规则含义很广,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原则或者公序良俗。规则强迫个人或尽可能迫使让个人平衡各方利益,努力为可能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奋斗或呐喊。而如果规则无法做到,就可能需要重建。

突然想到电车难题的某一版本。一辆失控的电车,司机只能控制方向,一方是正常运行的铁轨上有五个孩童,另一方是废弃运行的铁轨上有一个孩童。司机要不要控制电车开向废弃运行的铁轨上,牺牲一个孩童来拯救另外五个?

我犹豫过很久很久,现在的答案是不要。因为孩童在废弃铁轨上玩耍本就不应该承担风险,无论数量。边沁的功利主义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无解的,因为生命数量和质量完全无法比对,孩童的未来可能性也存在太多。

浅薄的经济学知识又告诉我,如果司机选择正常运行,虽然五个孩童会因此失去生命,但未来大概率很难再有孩子跑上正常运行的铁轨。而如果司机开向废弃的铁轨,就没有可以在事前确保安全的地方了。规则的可靠性就此被打破。“特事特办”当然在特定情况下会带来一定的好结果,但“特”的标准也应当在规则之中有所体现。高呼“生命至上”在这个场景里没有意义,否则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
好像扯远了。

三、信任与爱
我后来在想,王佳芝救了易先生却失去了他的信任,如果没有死,这两人的爱情又会走到什么地方。易先生怕是再也无法信任这个救了自己的女孩,却又爱着她与她给的自由。

虽然我其实并不太懂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怕是过于复杂又纠缠过多。王佳芝最后应当是爱易先生的,不然也不会让他快走,但易先生好像一直都模棱两可,会做一些看似心动的事,比如允许她进办公室,比如送一间公寓和珠宝,但他说过珠宝也只是石头,公寓到底是方便偷情罢了。

易先生一直身居高位,也早早猜测到了王佳芝的身份不纯,把所有都看的一清二楚,也在她收到鸽子蛋惴惴不安的时候说“戴着”,说“我在你身边”。我朋友很坚定的相信,他俩是爱情,但我感觉,就好像小学生和大学生同做一道中等难度的奥赛题,是小学生勾勾手跳跳高也许可以努力算出的程度,却是大学生随意选择到底什么时候写下最后答案才最合适。

信任大概是爱最重要的基石。我无法和不信任却深爱的人长期相处,却可以和不爱但深得信任的人相处。尤其是怀疑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长出大片大片的根茎和叶,把爱意活活勒死。

第一遍看的时候没太明白为什么王佳芝拿了毒药却一直没有吃掉,第二遍才惊觉,也许是易先生在书房里告诉她“抓到特务,要一个个亲自审问”后,还带着一点点期盼,也许可以再最后见到易先生一次。

四、牺牲
我好多次在怀疑王佳芝的特务工作到底有没有用。易先生也承认对她高看一眼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从来不过问他工作上的事。那这么一来,王佳芝的存在似乎没有也不会带来多少有用信息。日程安排不知道是否真实,连去过的房子也早已被知晓。

只是愚蠢的牺牲。最后也没有达成目标,自己亲手毁于一旦。

但总要有些牺牲做了,才知道有没有后续。
只能谈论是否值得吧,决定做的时候肯定是觉得值得,顶着“民族国家”的大帽子好像热血沸腾,但真正开始进入行进的过程中,冷暖自知。
所以才有了王佳芝的一次次转变。
因为“麦太太”的人设,王佳芝和不喜欢的男生发生了性关系。结果,易太太打电话来说,他们马上就要回上海了,没有后续。
后来上海再遇见,麦太太本来是坚定的“忠诚”于国家,勾引易先生,最后王佳芝却提醒他快走。

电影里三段性爱也成为了很重要的转折点,即使我拙劣的只能看出一点点东西,甚至还觉得有点突然。第一段差不多是强暴感的,王佳芝只是想要接近易先生,而易先生更多的还是怀疑与不信任,没有一点怜惜和疼爱。

第二段时两人的感情稍好一些,在大宅里偷情,易先生说出了“我相信”,好像也在慢慢打开心房,而王佳芝也好像第一次获得了些许快感,两个人姿势太多且有些诡谲。第三段也贴的算比较紧密,易先生完完全全信任了王佳芝,任由其遮住眼睛,在看着她的时候眼里也不再是空洞的,有了实感。
我不太确定后面算不算“牺牲”的范围,毕竟算两情相悦(?)。
最后的牺牲品也从易先生换成了自己和同伴。

其他人也都有牺牲,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当回报遥遥无期的时候,免不了会出现质疑和争执。而邝裕民在面对朋友的质疑时,用决心代替解决方案,也不考虑及时止损。

这样的热血傻逼青年在初期好像会非常让人上头,我也觉得初期王佳芝对邝裕民的感情算远高于其他人,从邀请话剧社开始,在公交车上,答应行动,其中最大的助力并不是她对国家有什么殷切的热爱,而是出于对有好感的男生的纵容。

不得不说,邝裕民对待自己的感情还是有点太过软弱,又或者是把私人感情摆在了非常靠后的位置。好听的话谁不会说,做不到的话当玩笑就好。王佳芝也问他,”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

五、标签
我还蛮讨厌“易太太”、“麦太太”、“钱处长那位”这样的称呼,好像女人就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附庸。就像我也很讨厌“XX的妈妈”“XX的爸爸”这样的说法,可以作为介绍,拉近共有关系,但每个人还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在同名同姓都不罕见的现在,我更希望还是有一个自己的名字,而不是某某某的谁谁谁。

突然想到的还有“情色片”这个标签,色戒性爱片段三段差不多十分钟左右,却因此火爆。虽然尺度是还蛮大的,但也总觉得从整个故事来看,只算是情色,是以偏概全了。整个故事都很好啊,两小时三十八分钟一点也不多余。

六、自私与逃避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女性可能更加适合做特务工作。我所不能接受的,是重庆在王佳芝崩溃的边缘迟迟不做下决定,是上级怒斥王佳芝“别说了!闭嘴”时候的愤懑。好像那样委屈和痛苦,不说出来,没有其他人知道,王佳芝就没有经历一样。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方更加没有人性,是易先生最初几近强暴的性爱,还是另一方沉默的党国。

都是在一己私利下,沉默周围人的痛苦,假装那些痛苦不曾发生。

可说起痛苦,在以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也许很难有人逃离其中。上级说易先生杀了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没有人比他(上级)更想杀了他(易先生),却还能在一张桌子上喝酒。我的第一反应是比起已经过去的痛苦,王佳芝正在遭受的痛苦更让我觉得痛苦。

打下这些字的时候又突然觉得,失去很重要且亲密的人,并不是一时的已经过去的痛苦,而是一直让活着的留下来的人遭受的痛苦。

于是也不知道是谁比较惨了。

也或许只是不想听到关于引诱细节的“污言秽语”。

最后再夸夸全员和剧组。我贫瘠的词汇量和有限的审美只能告诉自己超级无敌巨螺旋爆炸式好看且讲究,汤唯穿旗袍太好看了,款式耳环也太讲究了,上海话粤语也太好听了,抽烟也太好看了,梁朝伟也还是帅的,连王力宏都在我看来不出戏。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