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阿凡达打破“虚幻” 开启拟真影像时代

1948年,二战后重建。 世界电影也随之发了极具革命性的运动——“派拉蒙判决” 美国电影在经历了欧洲电影席卷的…

1948年,二战后重建。
世界电影也随之发了极具革命性的运动——“派拉蒙判决”
美国电影在经历了欧洲电影席卷的市场危机后,本土艺术影院和独立电影开始兴起。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星球大战》《终结者》为表的“高概念”的电影形态,重新赢回了年轻的观众,重新确立了好莱坞电影的霸主地位。
世界电影中心,也终从西欧“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好莱坞。

随着21世纪的全球化与互联网构建的“地球村”,好莱坞电影的霸主地位进一步被巩固,甚至在新世纪初以《为奴十二年》《美丽心灵》为代表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引导了整个世界电影的文化浪潮。
2019年以前,即便曾有无数文化学者,电影批评学家,把剑直指好莱坞电影的创作困境与文化弊端,但是在票房与全球语境上,依旧是好莱坞电影呼风唤雨的时代。

1、马丁·斯科塞斯

直到2019年,马丁·斯科赛斯在接受《Empire》采访的时候说道:
They seem to me to be closer to theme parks than they are to movies as I’ve known and loved them throughout my life, and that in the end, I don’t think they’re cinema。大意是:漫威电影更像是主题公园,而不是一部电影。

作为好莱坞泰斗级别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席言论,虽然有些尖锐,但也更像是在提问:“全球化的浪潮后,新的电影形态究竟是什么?”
随后《纽约时报》专访马丁斯科赛斯并发表了著名的——《马丁·斯克赛斯:为什么我说漫威世界不是“电影”》

马丁·斯科赛斯在文中直指:今天的许多电影人对艺术的问题漠不关心,对历史的态度也总是轻蔑且专横。

今天的电影也出现两套分离的领域:

  1. 全球范围的娱乐至死的视听娱乐
  2. 纯粹的电影

虽然它们不断在不断重迭,但是在未来,具有经济优势的一方可能会将另一方边缘化,甚至是缩小另一方的生存空间。

在马丁·斯科塞斯看来,漫威电影的“视听”并不属于电影的视听,而是属于为娱乐而娱乐的视听语言,虽然“漫威电影”虽然出色,但是却远离了传统电影的范畴。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好莱坞电影在工业技术与高概念的进一步提升,世界电影的形态似乎已经变得模糊起来。

正在兴起的“新形态电影”正在挑战者我们的“历史”。我们已经不能够再单纯去沿用现实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去探讨人与电影的关系。但追求变革的源头,这个改变似乎早在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就已经开始了。

2、拟真的影像时代

2009年,《阿凡达》席卷全球的时候,大家惊叹的是它带来的3D,那是人类第一次戴上眼镜,便有了亲临其境的感受。

如今,我许多电影批判学家,也开始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对《阿凡达》举起了大旗,直指《阿凡达》的“神奇黑人,救世白人”,“人类中心主义”,“英雄主义”等形形色的宏达理论的批判。

虽然这些问题值得被探讨,《阿凡达》也的确深陷那些“宏达理论”的困境,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阿凡达》的革新之处就在于:它是拟真时代的拓荒者。

以往的科幻电影大多数是类似于《终结者》《银翼杀手》《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类的“高概念”世界,虽有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但却还是与人有着相当的距离,它是一个由电影传递思想与内容的单向通道,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但与大多数的观众无关。

卡梅隆的《阿凡达》出现则打破了那层“虚幻”的状态。虽然仍和观众保持着距离,但是给观众们提供的是一个“拟态”的生活环境,观众们能够在这个环境里边修炼,自省,深思。

在纳美人把弓箭射进前卫的战机开始,它就已经宣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束,“传统现实主义”一统江湖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并且在“后阿凡达”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创作。
例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岛》里,那座象征的婆娑教义的海岛。
《水形物语》里,那跨物种畸恋与冷战幽灵。
《权力的游戏》里,冰与火之歌的权力战争。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几乎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是在电影中所呈现的那种“拟真”的状态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另类的空间,电影人可以在这个“拟真”的环境内,完成思想上的启蒙或者内涵上的象征隐喻。

这是传统现实主义美学所无法提供的,因此,当我们去看电影的时候,依旧用着“人文主义”,“达达主义”,“传递现实主义”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科幻电影注定会是落后的,在“逆真”时代,电影的解读也早已经悄然无息的走向了更大更广的符号学。

3、狂欢的美学

詹姆斯·卡梅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早已经完成了“阿凡达”的剧本写作,但过了近20年,才在电影工业的工业支撑下,拍出了“阿凡达”,举起了“拟真电影”的旗帜。

从2008年,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钢铁侠》开始,漫威影业也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逐渐把美队,索尔,黑寡妇等漫画里边的“超级英雄”搬上现实的大银幕,高举着“拟真电影”的大旗往前迈步。

如今“漫威”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卖座的IP品牌,但影迷们也抱怨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了。这种抱怨不是没有理由,早在《钢铁侠3》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升级打怪式”的动作漫画,而《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黑寡妇没有任何人物动机的坠崖,似乎只是在为了离开而离开。似乎,漫威电影正在逐渐偏离“现实主义”的审美范畴。

如果你是资深的漫威迷,你应当十分清楚,2008年的《钢铁侠》之所以能够吸引住你,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的是“史塔克·托尼”的这个人物形象,这个“肉身凡体,却肩比神明”的花花公子,但必须要说的是,这些设计的任务细节都基于于“现实主义的科幻电影”之上,正是那些“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元素才紧紧的抓住了观众们的心。

但到了2011年的《美队》,漫威虽然加入了二战的背景元素,但显然它的“特效变多了,真实感别削弱了”,漫威电影走向了背叛“现实主义”的道路,并最终在去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达到了背叛的高潮。

罗素显然明白《终局之战》也是初代超级英雄的谢幕之战,因此早在创作之初,它就选择性忽略了电影的逻辑,剧情的设计,毕竟罗素显然已经没有任何来自“投资方的压力”以及“讲故事的负担”,这十余年的“拟真电影”的铺垫,显然已经给观众们埋下了“情怀”的种子,罗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超级英雄聚集到一起的“拟真”景象,然后给观众们一个交代即可。

4、万里长征

无论如何评价漫威“拟真电影”的次文化批评,单纯从电影的发展角度来看,“拟真”的影像空间的确带来了美学的狂欢时代。后来的《阿拉丁》《狮子王》“漫威系列电影”以及国内的《捉妖记》《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的成功,无一部都在宣告着:“虚实主义”的“拟真电影”正在得到观众的热捧,一种新形式的电影美学的到来。

推动这股浪潮到来的,正是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人们。年轻人,早已经习惯了“虚拟与真实”的交互,那些过去的老三件“现实主义,形式主义,新浪潮”似乎已经没有办法再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正在兴起的“拟真影像”的“虚无主义”似乎恰好了迎合了年轻人们的内心的渴望。

无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虚无主义”的“拟真时代”早已经到来。它并不随着人的个人意志而消失或改变,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将会“战出”冰与火之歌,写就一部部“低俗小说”,在现实世界与拟真的影像空间内,搭起一座交互的桥梁。

世界电影早已走过了新浪潮,德国新表现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电影革新运动,随着《阿凡达》的到来,我们的电影革新已经进入到了——“拟真电影”的时代。

我们的需要思考的是:现实主义的电影追求的是“逼真”,拟真电影追求的“幻真”,在未来的“拟真时代”中,“真实与虚拟”的交融到底该如何分配“真与假”,在真与假的背后到到底什么值得被传递。

2019年的《流浪地球》就这个问题,曾给中国观众“中国拟真电影”的答卷,但这份“拟真”在“思想性”上回答的但还远远不够,它还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瞬豪放的诗意,那一瞬的裂痕摄人心魄的华丽美感。
走过万里长征的中国电影人,一定会在未来不久的将来交出一张满分的答卷,只是希望黎明不要到来的太晚。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