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就要上映了 它真的好看吗

今晚12点一过,9月11日来了,《花木兰》就要上映了。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电影还没上映,唱衰的声音就层出不穷…

今晚12点一过,9月11日来了,《花木兰》就要上映了。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电影还没上映,唱衰的声音就层出不穷了。

豆瓣刚出分的时候,5.9,讲真,够低了。毕竟当年让大家极不舒适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居然也有7.2分。

这让我们《花木兰》颜面何在?!

没想到这5.9竟然是《花木兰》的评分高光!

现在已经跌到4.7了!

回想当年,刘天仙任《花木兰》大女主的时候,举国吃瓜群众都以为,14岁就出道的天仙,终于三十而立了,跳出舒适圈了。

不再仙女了,不靠颜值了,要用实力说话了。

这转型之作,起点高,制作好,上升国际咖,稳稳的。

而迪士尼,终于有真人花木兰了!

这是我们在文化上国际化的美好一步啊!多么值得期待!

结果,《花木兰》在Disney+上线后,短短几天,粉碎了我国观众对它的所有期待。

刘亦菲还是那个刘亦菲——

即使入驻好莱坞拥抱迪士尼,交出的作品质量依旧稳定在5分开外。

还是那个迪士尼,虽然给黄皮肤姑娘冠上了它的皇冠,但传输的不是中华文化。

它只是借用中国人物,重塑着自己的那套梦想——

“希冀 梦想 勇气(这是米老鼠的价值观)

忠诚 勇敢 真诚(这是花木兰的价值观)”

中国美得数一数二的天仙,和好莱坞最会造梦的迪士尼联合一起,并没发生什么美妙的化学反应。

这出华人大咖+好莱坞巨制的组合,倒像是一场蓄能已久的雪崩。

期待已久的观众,等不及国内9.11上映,要在Disney+花两百大洋一睹为快。

睹完之后,觉得不值,被骗,看了个寂寞,心堵。

以致于说出:不要传播花木兰资源,传播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

所以,《花木兰》究竟是怎么凭一己之力,送了中国观众一场锥心刺骨的寂寞的?

(声明:以下内容会有少量剧透,介意慎入)

1,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中国人看迪士尼拍的真人《花木兰》,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尴尬。

原因很简单,《花木兰》里的古代中国,和我们平时看到古装剧里的,出入太大了。

我们国家,说一个姑娘疯疯癫癫吵吵闹闹不淑女,委婉点叫疯丫头,难听点叫疯婆子。

《花木兰》呢,给活泼好动的姑娘创造个新称呼:女巫。

女巫??

中国观众看到这里,估计都会无语。

我们当然知道迪士尼拍《花木兰》,是拍给世界众国看的,中国只是一个大市场。它是考虑到世界市场,世界人民接受度,想拉平文化差异,所以弄出“女巫”这种概念,让世界人民更容易get到,一个好动不淑女的姑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会遭受什么样的非议。

出发点是OK的,但是,疯丫头世界人民理解不了吗?

这种完全违背中国文化表达形式的概念,会让观众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的表达,在花木兰中还有不少(考虑到电影还没正式上映,所以我尽量少举涉及剧情发展的例子)。

比如片中为人诟病的花木兰妆容。

这大红大黄大白脸,说是在贴合北魏妆容,太过了吧?

还有木兰眉心那个神似华为logo的红花,什么玩意?

看看隔壁《十面埋伏》里章子怡的妆面,也是浓墨重彩。这部片讲的是晚唐的故事,和花木兰的故事年代相差并不很大。

迪士尼无法想象古中国妆容,又想在电影中还原,参考一下成功案例不好吗?

除了木兰妆容,还让人诟病的一点,是木兰生活的福建土楼。

花木兰究竟是哪个年代的人物,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

但普遍认为,她是北魏时期的人,最远也该是在唐朝。木兰是北方人。

而福建土楼,是宋朝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建筑。

我们不要求迪士尼对中国历史足够了解。

我也不觉得一部根植于历史背景之下的电影,就一定一定要一板一眼还原史实。

我从不否认迪士尼有再造“花木兰”,给这个传统女性英雄赋予时代新意义的权利。因为流传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哪吒,孙悟空,每隔一段时间,也都会出现新的影视作品,给他们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这没毛病。

但是,迪士尼在用花木兰的旧瓶装新酒时,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中国传统?

很简单,把女巫变成疯丫头,土楼变成普通宅子,让未出征之前的花木兰有个普通妆容,都不会引起中国观众那么多不满。

说白了,观众不满的是《花木兰》的不符史实吗?

不是。

观众不满的,是《花木兰》对与东方元素的胡思乱想和漫不经心。

这当然不止体现在剧情里,事实上,花木兰的中国版海报,也让中国观众非常不舒适。

我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个海报想到了什么。反正我条件反射出了2003版的《天龙八部》。

醒醒啊迪士尼,要“迎合”大陆市场,好歹走走心吧,copy我们十七八年前的土海报做宣传,这份用心良苦,真难受用。

正是这种不上心,让观众有被冒犯到。

所以,《花木兰》在imdb尚有5.7分,在烂番茄新鲜度有78%,在豆瓣却遭遇口碑滑铁卢,情有可原。

当然,迪士尼也的这种文化水土不服,显然也不是第一次了。

我阿联去的朋友说,当时世界人民都很爱的《阿拉丁》,他们本土人看就觉得很尬。

2,情节上的粗制滥造

就算刨除上述文化问题,《花木兰》能被称为好片吗?

显然有些勉强。

因为《花木兰》的故事情节,撑不起一部好片的头衔。

虽然它耗子两亿巨制,除了刘亦菲,还请了巩俐甄子丹李连杰等华人大咖做配,但众星云集,真跟片子质量没啥关系。

这个中国观众最懂了。

《赤壁》算集齐梁朝伟金城武张丰毅胡军赵薇林志玲等等等等华人一线大咖了吧,但上映那年传言是什么:

世界上只有两种烂片,一种叫《赤壁上》另一种叫《赤壁下》。

虽然这时候观众们还没看过《小时代》这个级别的ppt电影,尚且对视听艺术还有要求,但也充分证明,卡司阵容和影片质量,其实不是正相关。

这个理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一样通用。

这次,刘亦菲携手迪士尼,手握超级大IP花木兰,依旧是好牌打坏。

本来看阵容,巩俐演大反派,甄子丹演将军,李连杰演皇上,各个符合角色,谁都带感。

但迪士尼吧,可能考虑到受众还有很多小朋友,因此愣是让整个残酷的战争场面里,没有出现哪怕一滴血。

没有出现血也就算了,尚且可以理解。

但是,《花木兰》的故事情节,一次次推动的太刻意了。

巩俐演的反派,为什么出现?为什么辅佐反派可汗?想实现什么目标?在一个国家里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全靠观众脑补。

花木兰,为什么见了巩俐,就蜕变就觉醒就不再掩藏自己是个姑娘了?

国家大战,各个关键节点,全靠巩俐和刘亦菲的空洞语言推动。

甚至于,一个国家的皇上,轻而易举就被攻破城门,被绑在大殿。

侍卫都是纸老虎,木兰才是真英雄。

《花木兰》表现木兰真正的勇,不是用对比的手法,而是直接让对手形同虚设。

没有对比,所谓勇敢,忠诚,就成了口号。

与其说她是忠于国家,不如说,电影是在教小朋友忠于自己。

注水的情节已经崩塌,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更糟糕。

很多人看《花木兰》,是带着对中国功夫的期待去的,而且这次的期待,和以往在功夫片中的期待,还不一样。

中国商业片在国际影坛上占住一席之地的,往往是和功夫有关的。

这是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不能否认,这是花木兰里的一大看点。

以往,不管是李小龙也好,李连杰甄子丹成龙也好,这些在好莱坞闯荡过的华人功夫明星,都是男的。

一个会功夫的东方女人,本身极有看点。

可《花木兰》呢?

《花木兰》在该用中国功夫的时候,没有用。

在不该用中国功夫的时候,却又借鉴《功夫熊猫》等电影对中国功夫的想象,表现士兵训练,表现木兰调皮。

本末倒置。

几次花拳绣腿,对塑造人物没啥帮助,顶多换来粉丝几声彩虹屁:啊,姐姐好飒。

飒完之后呢?

并没满足期待。

当我们冲着迪士尼的招牌走进电影院时,我们内心期待的是什么?

期待的是迪士尼鬼斧神工的讲故事方法,让我们沉浸其中,不管今年多少岁,都能从它的故事里感受到希望,感受到勇气,感受到爱。

哪怕这种希望,这种勇气,这种爱,是非常幼稚的,但它真诚了,就永远有人买账。

可《花木兰》呢?

她像所有如法炮制的超级英雄片,只是这次,英雄从男人换成了女人。

只是这次,故事情节就像电影里那场雪崩,来的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到让人难以共情。

3,所以这个花木兰有什么意义?

说了这么多《花木兰》的缺点,最后想说说她的优点。

是的,虽然《花木兰》不是好片,但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一部电影,它依旧有意义,而且比一些在感官上让我们更爽的电影,有意义。

我在前文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那些神话中的人物,都会被影视作品重新演绎,赋予一个新的时代精神。

这次《花木兰》也是。

《花木兰》的精神,是电影中贯穿始终的“忠诚,勇敢,真诚”。

只是,这个精神,不再是封建时期的那种忠勇,而是新时代的,基于自我意识的忠勇。

《花木兰》一生,都在找寻女性身份的认同。

那是,女性也可以将聪明当成美好品质。

可以比男性勇敢。

可以忠于自己,救助苍生。

迪士尼在这个片子里,寄予的,是许多对平权的美好愿景。

设置木兰这个角色,一开始是让观众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女孩处境艰难。

但随着情节推动,也在告诉观众,女性可以通过勇敢和自我肯定,获取认可自我的机会。

木兰的母亲和街坊,代表了传统压制下思想保守的女性。她们用“为你好”压抑女孩的创造力和天性。

巩俐饰演的反派,则在诠释“女人可以有能力,可以有野心”,以及,“女人可以帮助女人”。

只是,由于情节上纰漏太多,立意再好,也就欠了说服力。

《花木兰》做的更好的,是对两性关系的处理。

花木兰的父亲本来是很欣赏女儿的性格的。但在约定俗成的那套价值体系里,他习惯了遵守,根本没意识到父权的遵守,是对孩子的压制。

后来花木兰替父从军回到家中,父亲意识到木兰的个人自主性,选择了支持她。

甄子丹演的将军,也是困在“男人有可为,女人不可有可为”的封建思想体系里。他在不知道花木兰是女孩时,欣赏她的天分。知道她是女孩后,本能反应让她滚。

可当花木兰作为女人,救了他,救了国之后,他跳出了这个封建的女人不可为的思考模式,反过来请花木兰去做将军。

还有剧中花木兰的cp,对她更尊敬。

不剧透了。

总之,迪士尼明明可以让反对花木兰的角色更极端,从而更反映出木兰生存的艰难,反射出这个人物的坚韧勇敢。

但迪士尼没选择这么做。

这和迪士尼从前传达的真善美,爱和希望一脉相承。

《花木兰》对女权平权的构想是值得肯定的。

可惜了,情节的薄弱,让一切好的立意堕入唇亡齿寒之境地。

但《花木兰》真的只值4.7分吗?

倒也不是。

在我心中,《花木兰》勉强够得上及格。

少儿动画片式的讲故事方式,让成年人观影体验大打折扣,但如果你带小孩看电影,《花木兰》挺适合。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