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恶评不断 真人版迪士尼电影适合孩子观看

从春天期待到夏天,终于在这个秋天,万众瞩目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在国内上映了! 作为一个迪士尼粉来说,我对迪…

从春天期待到夏天,终于在这个秋天,万众瞩目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在国内上映了!

作为一个迪士尼粉来说,我对迪士尼的每一部电影尤其是动画改编的真人版电影都是非常期待和喜欢的,所以这次也不例外。

然而,上映后的结果出乎意料,国内对这部电影的网评简直是差到极点,恶评如潮,豆瓣电影竟然只给出了4.7分的低分。

于是我抱着“这部片子非常烂”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一遍,结果虽然有些遗憾和槽点,但也有收获。

相信大家都看过1998年动画版的《花木兰》,一个全新的东方公主。

突破了迪士尼之前公主给人温顺、柔弱的印象,一个不再依赖于王子真爱之吻而苏醒的公主,一个不再长眠于荆棘丛中等待王子唤醒的公主。

她勇敢,自信,机智,在一场寻找自我之旅中成长,她是一个闪光的女性角色。

当年这部动画电影也是票房超过3个亿,火遍全球,还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花木兰一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迪士尼公主之一。

水墨画般的画面,细腻的情感走线,层层递进的剧情和饱满的角色,即使是小人物也都刻画的活灵活现,这些都是永恒的经典。

想超越,的确很难。真人版《花木兰》里被大家集体诟病的槽点有:

花木兰别扭的“鹅黄妆”、、、

花木兰的家是福建土楼,对,没错,剧里设定的花木兰是福建人、、、

没有了动画版里点睛的木须龙,换成了一个像风筝一样的凤凰、、、

多了一个外国人喜欢的女巫元素和外国人认知里中国的“气”、、、

这不是一部历史传记类电影,它的主旨并不是歌颂和传播中国文化。

《花木兰》只是一部借着花木兰这个载体给外国人说一个他们可以看得懂的中国故事的迪士尼电影。

在我看来,如果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家庭教育片,也许它有另一种价值。

开场对花木兰的形象就有了刻画,她爬墙上屋、打狗追鸡,甚至还不小心踩坏了家门口的家族守护神兽凤凰,邻居们都对这个“疯丫头”指指点点、摇头叹气。

而木兰的爸爸并没有过多的埋怨和指责木兰,他给予了木兰安全范围内的足够自由来释放天性,哪怕行为不像当时女孩子应有的模样。

除此之外,木兰的妈妈和妹妹也都给予了木兰满满的爱,一大家子生活的其乐融融。

花木兰的爸爸是一名有过军功的老兵,虽然腿因为战场上受伤已经瘸了。

但当朝廷要征兵入伍问他你家有没有年轻的儿子应征时,花木兰的爸爸说,我有幸养育了两个女儿,我亲自参军,并且倔强的放下拐杖走去接军令。

木兰的爸爸用慨然的气度教会了女儿们什么是责任,给木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就是点滴中的言传身教,父母在困难前的毫不畏惧、努力克服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尊的孩子。

剧中所描述的这些都是在为她后面替父从军打下伏笔,影片的表达让我体会到的不是小时候学《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那种无奈。

而是对父亲的体恤、对家族荣耀的珍视、还有那份保家卫国的责任,给大家印象中的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升华,面对逆境,做勇敢的自己!

其实这几年迪士尼的公主系列电影慢慢也在摆脱以前柔弱公主的形象,都在宣扬女孩勇敢的精神。

比如《勇敢传说》、《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大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看。

当战场上花木兰甩掉铠甲,放下飘逸的长发,一身红袍在战场驰骋的时候,那种英姿飒爽完美呈现了花木兰的胆识和气魄,太美了!

木兰从小生活在这样温馨氛围的家庭里,所以长大之后才会变的如此自信和勇敢。

父母的爱与善意是孩子自信的源泉,父母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处事方法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行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是长期的。

允许孩子失误和犯错,这是父母所应有的宽容,当然我们既要给予孩子温暖和爱,同时也要建立起规矩和界限,不能无条件的答应各种无理要求。

我们总是被一些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比如“女孩要温柔,不可以疯疯癫癫没个女孩样”“爱打扮的女孩不是好女孩,学习也不会好”“男孩要坚强,不可以哭”。。。

以至于很多女孩跟男孩一样心中有梦想和憧憬,但最终都屈服于生活。

这点我们要向木兰的父母学习,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以性别为限,主观的决定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基于孩子的本身的性格来引导孩子。

关于勇气,也是非常值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向孩子传达的品质,勇气不是鲁莽不是冒进,而是一种智慧,是有思想,有原则,有底线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就比如在战场中,花木兰冲锋在线,利用雪崩救了自己和战友,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胆小,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胆小都是因为我们家长的一些行为造成的。

比如我们的过度保护,这个不给孩子碰,那个不给孩子摸,孩子自然而然就习惯了依赖家长;

再比如我们吓唬孩子或是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不要站这么高,摔下来你就要送医院啦!”“你是哑巴吗?为什么不肯叫人?”

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要明白一点,被家长强化过的恐惧会一直保留在孩子脑中的,甚至以后一直会害怕。

心理学家贝科尔说过“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可能就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所以我们在安全范围内一定要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去体验,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安全感。

还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学会看到孩子的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绽放。

还有我想说说关于新增加的女巫这个角色,网评几乎是压倒性的批评,认为是个完全没必要的出现的荒唐角色。

其实经常看好莱坞电影的亲们应该会发现,许多影片中大反派往往与主角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在他们身上总能找到与主角相对应的点。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大反派羊副市长,她和主角兔子朱迪一样都是看上去很弱小的食草类动物,这种设定让主角和大反派构成了镜像关系。

而《花木兰》从始至终想要传达女性意识、女性力量,所以剧中女巫和花木兰这两个角色都是女性,在那个男女不平等的时代女性是一直被压制的。

女巫与木兰就代表着两种心态,身处同样的处境,但她们选择的道路完全不一样,以至于最后殊途同归。

一种是因为是女性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选择离经叛道;另一种同样是女性但用“尽忠、持勇、存真”的方式去打动并感化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得到认可。

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强大的人遇到逆境只会让他们更加坚强,而内心脆弱的人遇到逆境会让他们堕落。

木兰代表了我们期待的现代女性,可以选择自己想选择的道路,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资源、机遇和保护!

就比如当一个女孩放弃了很多但全力追求她喜欢的事业时,她不会受到周围人的非议;

而一个男孩选择护士这个职业的时候,也不会遭受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这点我真的有切身体会,以前在医院工作时曾经就遇到过那种老阿姨对我们医院的男护士说,小伙子学什么不好学服侍人干嘛。。。这就是前面说的被固有观念所束缚,真的是替那位男护士打抱不平呢!)。

说到这里,就让我想到了刚刚荣获“人民英雄”称号的陈薇院士,在年初的武汉疫情期间,她率领团队研究重组新冠疫苗,从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到研制新冠疫苗,陈薇和她的团队为此番中国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这次的新冠疫苗,当年的非典疫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都是她和她的团队研发的,这些背后的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电影《战狼2》里的陈博士就是以她作为原型的。

陈薇院士曾说过“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

她在获奖感言中还说道“虽然我被授予了人民英雄这个称号,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英雄。我是个军人,是在一线抗疫军队的代表,这也是对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女性群体的一个褒奖。”

她就如同花木兰一样,巾帼不让须眉,做真正的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影片的最后花木兰拒绝了皇帝的赏赐,告诉皇帝只想回家向家人道歉,“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回家见到父亲的那段有泪点,“原谅我,父亲,我偷了您的马,您的剑,您的盔甲,那把剑被我弄丢了,剑没了,我现在才明白,那把剑对您的意义有那么重大。”

这里比动画片版的增加了中国传统美德“孝”。

这个“孝”贯穿了整部电影,从一开始虽然不情愿但仍听从父亲的话去相亲,到不忍心看到年迈受伤的父亲去战场,到最后没有接受封赏,这些都体现了木兰的孝顺。

中国传统观念的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阶级观念在里面的,认为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其实亲子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自由的。

这点木兰的父母做的就很好,他们理解木兰,他们意识到孩子不同年龄的行为都有其正当性。

所以他们对木兰从小到大的种种行为更加宽容,他们让木兰感觉到了来自父母的满满的爱,正是由于父母的引导和榜样,木兰长大后才做出了回家的决定。

另外迪士尼电影的受众群很大一部分是孩子,孩子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去想剧情符不符合逻辑,越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越可以明确的传递给孩子们电影的价值观。

学会做一个勇敢、真诚、善良和孝顺的人,这就足够了,反正我会带女儿去看这部电影的,每个女孩都是公主,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