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那时候那些人 林常树执导的黑色喜剧风格

政治题材作为电影重要的故事来源,在各国电影发展过程中,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韩国相关题材的出现,进一步…

政治题材作为电影重要的故事来源,在各国电影发展过程中,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韩国相关题材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在类型上的完整度,自然也贡献了诸多佳作。
老导演林常树,便以2005年的《那时候那些人》,为这一支流,贡献了标志性的作品。

2013年的《辩护人》让国内很多观众开始了解韩国当代史上的民主运动。《辩护人》激昂、振奋,是个政治题材的励志电影。
观众们都在“卢武铉的影子”宋佑硕这个高中毕业的人权律师的身上找到了自身对于国族建设的渴望。但是韩国电影难道仅仅是激情四射的《辩护人》?倘若你这样想,实在小看了韩影。

其实与很多人对于韩国电影无法摒弃韩剧式矫情卖弄的偏见相悖,政治题材(倾向)在百年韩国电影历史中其实早已深深扎根。
从最初日治时期对于大日本帝国暧昧不清的情绪表述,到后来因历史原因而导致的南北相离,再到从世界最贫苦的国家之一由威权政府一口气打拼到完成现代化。
再到如《辩护人》中所呈现的那样激进的民主化运动,这个国家从古至今都与政治不可分离,国家如此,电影亦然。

《那时候那些人》便是这些真正值得推崇的韩国政治电影中的典范。
它机智幽默,又充满异质的气息,无论从剧作、导演调度、表演到布景和美术设计都制作优良,让人难忘。
作者导演林常树展示了自己的风格与叙事之间密切相连的导演能力。

这部电影向观众呈现了对著名的10.26事件的重演,那么何为10.26事件?
在1979年10月26日,韩国总统朴正熙在饭局遇刺,行刺者正是他的亲信、时任韩国中央情报局(KCIA)局长的金载圭。
这次事件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朴正熙用强人政治领导的“第四共和国”以此收尾。
同年十二月,准备已久的全斗焕进行了有效的军事政变,开启了“第五共和国”时代,延续并扩大了朴正熙时代的威权政治。于是,10.26事件承上启下的重要价值立显,相当于韩国版本的“肯尼迪刺杀案”。

2020年《南山的部长们》也改编自这一历史事件。
对于这样的敏感题材,2005年的韩国政府并没有像2013年毫不顾忌地放映[辩护人]时那般开通,可能是因为电影自身黑暗滑稽的腔调和对于社会历史强烈批评的姿态。
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受到了朴正熙遗子的诉讼,首尔法院因此强制片方剪掉原本被安插在片头的录像实录,替换成字幕卡。不过幸好电影在2005年上映了,如果被搁置到曾经朴槿惠任期内,恐怕变数会更多吧?

电影名为《那时候那些人》,除了在字面意义上有对于“历史”的强调,其实背后也有现实中的典故。据林常树导演自己说,《那时候那些人》本是沈守峰(参加朴正熙饭局的歌手)自己一首歌曲的曲目。

根据当时官方的政府报告,沈守峰在饭局中为总统和几位亲信演唱了这首歌,因此变得家喻户晓,韩国人听到它的时候会自动地进行历史联想。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林常树并没有表现沈守峰对于这首歌的演绎,反而电影中沈守峰所唱的是一首日本演歌,对此导演有自己的解释:

“根据史实文献,当晚沈守峰并没有唱演歌。
然而在那段时期,她本人确实以演歌表演闻名于地下音乐界。
她时常被邀至大人物的私人宴会唱演歌,而那些热衷于日本文化的掌权者也无不赞美的演唱能力。
所以,我坚持认为那天晚上她其实是有唱演歌的,即使她本人极力否认、调查者也极力否认,并且几乎没人关注这个问题。
但我仍然认为演歌在宴会当晚出现的可能性极高。”

对于朴正熙其人,不可避免地需要了解其在日治时期的陆军军官背景,日治时期的他像很多彼时的朝鲜人一样拥有日本名字。
1940年他便以“高木正雄”的名义考进位于今日长春市的满洲军官学校。
两年预科学习结束后进入东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
同班同学里有相当多日后成为日本政界名流的人物,这也为他后来主政大韩民国打下了人脉的基础。

同样的,在韩国首任总统李承晚统治时期,军政部门大力吸纳曾效力于大日本帝国国军的朝鲜裔士官,朴正熙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这些人成了后来几十年中,韩国政界要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精通日语,崇拜日本文化。
却又因为强调祖国的独立和建设向人民输出强烈的反日情绪,显得内外分离。

而在威权时代父母都是记者的林常树瞄准了领导人们的这一特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说道:“没错,与朴正熙和金载圭同辈的我本人的父亲,也能很流利地讲日文,因为在日殖时期朝鲜人都被强制学习日文。
对他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非常自然。朴本人会讲日文。这对电影所描绘的世界来说非常自然和真实。
但在此之上更具有某种象征性……在日殖时期,像朴正熙总统和金载圭局长这样的人,都曾是军官级别的帝国士兵,并且专职负责逮捕为独立而做抵抗的朝鲜人。
他们是压制朝鲜(韩国)独立的(日军)合作者。
然而在韩国独立后,他们成为了总统、情报局长这样显赫的权势人物,我认为这大概是韩国现代史最有悲剧色彩的事了。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些人对于日本文化以及日文的热衷来象征性地展现这些问题。”

《那时候那些人》中的黑色喜剧风格,让当时诸多北美的电影评论家联想到库布里克1964年的作品《奇爱博士》。
电影在高潮段落的总统刺杀之后,金载圭实施了一个漏洞满满的“小政变”。
而后一个内阁会议的场景中,黑压压的房间里一群抽着雪茄的国家领导者们共同商议如何面对耸人听闻的暗杀事件。

这个桥段很难不让人想到《奇爱博士》里的圆桌会议,其中白允植等人对官僚体质的演绎也与乔治·C·斯考特的大胆幽默表演风格相似。

然而,这样的喜剧风格是否会伤害到这部电影对于正统历史事件演绎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导演说,这部电影,至少在他心中,或许是最接近真实事件原貌的一次演绎了,纵使开片就有“本片乃虚构”的字样,但那完全是制作人的想法。
对导演本人来说,这是真实的,毕竟现场留下的生存者只有三人——一直活到现在的杨秘书长以及两个歌女,可是从这几个人的口供中也无法得到对于真相的印证。

导演声称自己为了拍摄这部电影采访了各路人马,做了详实的准备工作,他说:
“何为真相呢?了解真相至少需要大量的细节和多角度多方位的解释。
而问题是,当时韩国对于这个事件的调查进行地非常迅速,他们忽视了大部分案件细节,因为当时他们认为这些细节‘无关紧要’。
一切都发生地非常快、也非常模糊:调查非常快、审判也非常快、甚至定罪和执行也非常快。他们掩埋了真相。
所以我不会将这部电影看作是单纯的讽刺作品、虚构作品或者对于真实事件荒诞不经的演绎。
我只能说,至少对我本人而言,这部电影的内容是事件的真相,而且这是我本人的‘真相’版本。”

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一场刺杀事件所牵动的各部门人士和政要,哪怕仅仅出场几个镜头,也都可以让人过目难忘。
其中贡献最精湛演技的自然是饰演主人公金载圭的韩国中生代演员代表人物白允植。
在林常树七年后的[金钱之味]戛纳行时导演本人就说:“白允植在《那时候那些人》中的表演让人赏心悦目,实在是想找机会再次与之合作。”

白允植的表演准确地平衡了角色所要求的幽默感与严肃的精神探索,由于金载圭这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而后所采取的改变韩国历史的行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塑造一个“实际上因自己权力地位被撼动而忍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同时也为宣泄这种压力而寻找一个‘正义’出口”的人物成了这部电影让观众能否感同身受的关键所在。
白允植用自己风格的表演完整地完成了这一点,令人震惊。

同样的,饰演朴正熙的老牌演员宋在浩也令人眼前一亮。虽然体型上与朴正熙本人有些差距,显得有些矮小偏胖。
但这在造型上使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讽刺色彩——或许这样一个“小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接近朴正熙私下里真正的精神面貌也说不定。

电影中几位内阁亲信在私下谈及朴正熙时不断提起:“阁下现在很孤独”,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朴正熙夫人陆英修于1974年8月15日(韩国光复日)被刺杀的“文世光事件”。此外,作为配角的韩石圭、金应洙也将威权时代下的KCIA特勤人员的暴烈性格和忠肝义胆表现了出来。

在电影后半部分这些人一个个被当局抓获,那种向死而生的情绪和荒诞黑色的调子结伴在一起。
直到电影的最后,旁白扫过,最后一镜留在了拎着碗吃饭的赵尚建时,电影呈现出的基调也让人想起几年后才出炉的安德鲁·多米尼克深受影评人喜爱的《那时候那些人》,可见本片之前卫、先见。

而在众演员的表现之外,摄影师金宇邢也值得一说。
他曾参与过《晚秋》、《高地战》等主流电影的拍摄,早期也在林常树的《偷情家族》和张善宇的《谎言》中掌镜,他在本片中对于空间感的处理让人沉醉。

移动长镜头的使用让观众对电影中描绘的酒店空间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并且在氛围上营造出了一种魅惑的质感,这种镜头的组织能力让人联想到《巴顿·芬克》与《闪灵》中的类似处理。

电影中还有一个在监狱内拍摄的横移镜头,让我们看到了监狱内一个个的隔间以及里面正发生的种种。
每个隔间内产生着不同效果的幽默感,并依次迭加起来,让原本很“危险”、“恐慌”的拷问在电影中表现出了复杂交织的情绪。
导演也自称是希区柯克的粉丝,这种情绪和空间调度的能力很明显效法于希区柯克。

在色彩上,阴暗的基调下,电影着重用暗红、军绿等颜色和夜晚的黑色相交替,对于政府建筑物内部进行展现时多用广角镜头和远景,暗示着国家机器的肃穆与荒谬。

有人说《辩护人》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改变,给予人民力量,然而这真的就是现实吗?
朴正熙曾直言,西方式(日本式)的民主制度根本不适合韩国的国情,韩国人根本就不适合民主制度。
我们若对邻国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撇去那些无谓的偏见,不妨去想一想,这个被韩国人自己称之为“三星帝国”、如今仍被朴氏家族阴魂不去地掌控的国家,到底有改变多少?真正的国家制度究竟为何?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