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佳作夺冠 史诗故事充满正能量我们得记住

今年的春节档非常悲催,由于疫情的原因,全部整装厮杀的大制作们都临时喊了停,好在困难只是暂时的,他们在欣欣向荣的…

今年的春节档非常悲催,由于疫情的原因,全部整装厮杀的大制作们都临时喊了停,好在困难只是暂时的,他们在欣欣向荣的十一档都纷纷上线了,《夺冠》选择先声夺人,带着如虹之势率先登上大荧幕。在之前的宣传中它一直主旨鲜明的以《中国女排》为片名,但却在上映前临时改为《夺冠》,更切中主题,也更留悬念。

这部电影是一群人的奋斗史,其中最大名鼎鼎的便是“铁榔头”郎平,即便是她已经不打球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她依旧是中国女排的一面旗帜,在她带队的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想要拍她的故事很难,想要拍好更难,只有陈可辛这样的大师级导演才有勇气尝试,不过事实证明,也只有他,才能拍出这样好的故事。

郎平的一生,是冠军的一生,从运动员到主教练,从五连冠到五连冠,可以说,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女排,而在她的身边和背后,又站着多少共同奋斗的队友和无名英雄们,如今我们通过电影便可以窥见其中一二。

故事是从陈忠和教练刚刚成为女排国家队的陪打教练开始的,所谓陪打教练,顾名思义就是陪着打球的教练,他也是一名运动员,被借调到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几个月,他本以为再过几个月就能回去当运动员了吧,但这条路远比他想象的长,也比他以为的有意思。

刚刚走进训练场,陈忠和看到眼前的一切有点懵,女排姑娘的训练比他想象的更为艰苦,可即便这么刻苦,还是常常达不到主教练袁伟民的要求。改革开放几年了的彼时,我们不但看到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看到了训练条件和水平上的距离,袁教练没办法呀,在人家已经能够用计算机分析球员路数的时候,我们连计算机都很难运往漳州基地,更没几个人会使用它做分析,除了勤能补拙,他没有更好的方法给队员。

而这时候的郎平,因为年纪轻力量小,而不得不着重练习体能,每天在训练场的角落里举哑铃。可能在18岁刚刚被选进国家队的时候,她也以为自己能够一飞冲天吧,然而来到国家队后她面临的现实是:所有老队员都比自己打得好。

每天的练习极度枯燥,看着球场上的队友们能和自己最爱的排球打交道,郎平内心应该是很焦急的吧,而她自己只能在训练完毕人都走了后,练习自己最熟悉的那些排球动作。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女排依旧刻苦的训练,依旧时刻惦记着为祖国争光,她们不断巩固加强自己的技术和配合,还研究当时世界上每一个强队的队员,从顽强的日本队,到强有力的美国和古巴,每一个曾经比她们更强的对手都在录像中被她们摸透。从漳州到北京,准备就绪的中国女排远征海外,可惜这次每天陪伴她们训练的陈忠和没能一起前往。

女排姑娘们虽然彼时的成绩也很优秀,不过离世界强队还有一步之遥,她们中很多人的技术特点,也渐渐被国外的强队看到并研究,所以这次征战世界杯,并没有绝对的胜算。

比赛开始后就像她们预料到的同样艰难,尤其在面对身体素质不如自己的日本队,她们那顽强的斗志,就好似打不死的小强,不过女排的姑娘们还是成功的站上了冠军领奖台,获得了中国女排第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量级冠军,接下来的世锦赛和奥运会,她们依旧努力的发挥着,凭借自己的实力夺得了第一个五连冠。

《夺冠》是根据真实人物与故事改编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最怕的就是脱离现实,或者刻意拔高其中的人物,如果能够在原本故事的基础上,提炼其中的重点,将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升华,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拍摄,显然是陈导驾轻就熟的。

在影片中他没有刻意去塑造郎平的伟岸形象,只是将过去和现在的故事讲出来,将当年的女排和现今的女排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就已经足够表达什么是女排精神了。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作品,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史诗故事,致敬用心去拍摄这些传奇的优秀团队。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