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欲言又止的管虎 和中国电影

我在疫情期间的第一部电影——《八佰》。 管虎的这部电影给我个人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欲言又止四个字。 如果拿写文…

我在疫情期间的第一部电影——《八佰》。
管虎的这部电影给我个人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欲言又止四个字。

如果拿写文章做比喻,就像作者起了一个宏大叙事的开头,看上去似乎有很多东西是想讲的,也有很多话想说,但到了情节高潮,却又往往欲言又止,顾左右而言他。
三个字概括这种感觉,就是不过瘾。
但整体的观影体验是愉快的,这是一部及格线以上的国产战争电影。
我感到遗憾的那部分,是所有国产电影都会面临的问题,不是《八佰》这一部电影的问题。
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会扼住导演的喉咙,指导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去年,《八佰》就因为“技术问题”紧急撤档过。据说,这次上映的版本,比原版少了10多分钟。
这些都是那只无形大手的力量。
或许也因为《八佰》被撤档过,我对它的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导致要被撤。
看完之后,大有“就这”的感觉。
这样的内容,我还真的不觉得有什么好被下架的。
就算是把被删减的部分放上去,我也不认为《八佰》已经到要被禁的地步了。
这部电影的内核是在歌颂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敢于站出来英勇抗日的“脊梁”。
这样的故事内核,如果都不被允许上映,那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八佰》在网络上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电影。
夸赞的,说它拍出了中国的脊梁精神。
贬它的,说它“屁股”歪了。
“屁股”歪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八佰》的取材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选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7年死伤惨重的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
电影还没上映,就有人说这是一部洗白孙元良的电影。

但整部电影,孙元良就出现了几次名字,连个画面都没有,谈何洗白?
黄晓明也在片中坦诚的表示:
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不要把这场壮举沦为一场更大的笑话
“八百壮士”的战斗就是一场戏,一场演给全世界看的抗战戏,一场为谈判增加筹码的戏。
四行仓库里英勇战斗的英雄有着悲凉的内因,这是整个故事的基调,也基本符合历史背景。
这怎么就洗白孙元良了?怎么就洗白国军了?
电影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你,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抗争是悲凉的,孙元良跑路了,留下谢晋元为首的第八十八师一个营的战士在这里孤军奋战。
“八百壮士”就只是国军在用自己的军队演一场苦情戏给全世界看。
整个影片的角度无论怎么看,我都看不出洗白国军和洗白孙元良的情节。

《八佰》的故事情节,也主要在刻画战争中的那些我们平时很难看到的小人物身上。
他们贪生怕死、好勇斗狠,但也都有血有肉。
导演管虎用一条河分隔开两个世界,一边是血肉战场,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天堂。
河两岸的人性纠结,丑态和心态上的变化,我觉得是好于很多电影的。
如果不是结尾的欲言又止,我想这部电影的评分还能更高一些。

我并不想在这里剧透太多的影片细节,因为《八佰》值得更高的票房,剧情还是留着你们自己观看才有趣。
我想说的是,《八佰》这部电影不单是题材上的突破,还有对人物刻画的突破。
单这两部分,就让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我们不再只是刻画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在战争里还有小人物的挣扎和迷茫。
他们是战争的缩影,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会害怕,会迷茫,会贪生怕死,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也在心中打着小算盘。
但当国破家亡的阴影来临时,总会有人视死如归,拼死反抗!
英雄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也会挣扎和迷茫。

至于那些说导演管虎屁股歪和孙元良后代秦汉一起聚会,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的。
就有些过于愤怒了。
人家都在电影里明着骂秦汉的父亲跑路了,合个影说几句好话,也在能理解的范围内吧。
甚至还有网友扒出,当年孙元良去世的时候,官媒是这样报道的。
可以这么说,《八佰》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内核。
“八百壮士”的牺牲,不能因为他们的立场而被后人所遗忘。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也是那个苦难时期,中国最挺直的脊梁。
如果我们用立场去否定这些英雄的付出,那才是可悲的。
画家陈丹青在画油画《国学研究院》时,去往清华大学寻访研究院的旧址,走遍整个清华,却无一人知道这个事情。
画布上的主角是七十年前创办国学研究院的五位前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吴宓。

这几位前辈,清华大学所有人都认识,但对于“国学研究院”却都很陌生。
陈丹青最后无奈地感慨:“历史失忆症,必将引发更多失忆。”
陈丹青先生当年的感慨今日我在管虎电影的欲言又止上似乎又看到了一次。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只是或许历史向来就都是“吃人”的吧!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