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影视的叙事从未改变 一脸天真的理想派的故事

哪怕是去年的我们也不会对《艾米丽在巴黎》如此宽容,这部号称是由《欲望都市》制作人及《穿Prada的女王》造型顾…

哪怕是去年的我们也不会对《艾米丽在巴黎》如此宽容,这部号称是由《欲望都市》制作人及《穿Prada的女王》造型顾问共同打造的时尚题材剧,说是从剧情到造型都停留在十年前也不为过。多亏了Lily Collins符合全球审美的精致美貌和男主角Lucas Bravo的美好肉体,即使Emily从头到尾都在用色彩混搭轰炸我们的眼球,大家也还是津津乐道于这个美式小妞的巴黎升职记。

女主角Emily在巴黎”more is chaos”风格的混搭,没想到居然能在此片中看到销声匿迹已久的HBA。

剧集讲述了Emily从芝加哥总公司被外派到新收购的巴黎子公司,前来对线上营销“指点一二”的她在巴黎经历了职场情场双重cultural shock的故事。职业发展、人际八卦、爱情故事,以及对时尚圈与时尚产业的窥探,可以说时尚题材作品该有的内容这部剧都有了。观众常把这部热度居高不下的办公室剧集(暂且这样归类)与激励了一大批人时尚梦想的《穿Prada的女王》作比较,而从一个时尚圈新人的视角出发,Emily的成功比Anne Hathaway饰演的Andy容易了许多;且至少让我从头到尾期待的令《穿Prada的女王》的剧情发生大转折的同行倾轧的剧情,在Emily中并没有出现。十几年过去了,时尚剧集仍然乐意讲述一脸天真的理想派的故事。

于是我们把时尚剧集和电影进行分门别类,试图判断时尚题材作品的叙事方法是如何进化的。

职场小白兔历险记

代表作:《桃花心木》(1975)、《穿Prada的女王》(2005)、《实习生》(2015)、《艾米丽在巴黎》(2020)
必备元素:带点strong attitude的行业新人、不怎么给面子的上司、影片发展的2/3处开始的逆袭或顿悟。

《桃花心木》(1975)

《穿Prada的女王》(2005)

《实习生》(2015)
无论是时刻面带微笑、努力把American perspective带入法国集团的Emily,还是不关心时尚、只想借个平台实现新闻梦想的Andy,初出茅庐的菜鸟总能给不对付的上司和已经步入稳定经营的大公司上一课。Emily扭转颓势的阴道润滑剂广告过于顺利地在社交网络上掀起热潮,Andy果决的退出让饶是深谙同行倾轧之道的Miranda也深感意外,而在《实习生》中,Robert De Niro主演的老骥伏枥的实习生光凭年龄差距就够担任boss的人生导师了。诸如此类的套路早在元祖时尚片《桃花心木》(Mahogany)中就已经这样铺陈,只不过片中描绘的70年代黑人女性冲破身份藩篱的无畏足够让人忽略开了金手指外挂的职业历程。这就是时尚职场剧的不现实,除了吸取职业装扮灵感,几乎没什么人能从时尚职场剧中找到打工人的共鸣感。

 

饰演时尚电商CEO的Anne Hathaway在《实习生》中的穿搭,属于难得的有型有品又实用了。

都市风光片
代表作:《欲望都市2》(2010)
必备元素:异域风情、精致上流

虎头蛇尾的电影版《欲望都市》最后一部俨然是个穿插着狗血旧爱vs.新欢桥段的纽约——阿布扎比风光片,主角们从飞机上就开始豪华拼团体验,即时风光无限好的沙漠大海只是女主角与旧爱重逢的背景板,富家女度假式体验也足够为普通观众拼凑一个绝佳短期游行程了。

《艾米丽在巴黎》显然也是观光片,从Emily对巴黎这个符号的激动和在发生在关键剧情点的名胜古迹背景就能看出来了;只不过没那么“上流”,尽管全身名牌、每天换一只Chanel这样的设定已经够脱离现实的,编剧还是试图用公寓顶层的保姆房强调Emily是一个只不过是一个朴素的marketing新星(虽然仔细想想好像也只有住房这一项可以支撑这种平民设定)。

在先贤祠前分手的Emily和在铁塔前春风得意的她

撒狗血的八卦汇总
代表作:《欲望都市》(1998-2003)、《口红丛林》(2008-2009)、《设计人生》(2012)、《时尚烟云》(2016)、《美国犯罪故事:刺杀范思哲》(2018)
必备元素:挣扎于work-life balance的职场精英、混乱/复杂/令主角头疼的两性关系

《欲望都市》(1998-2003)

《设计人生》(2012)

《口红丛林》(2008-2009)

《时尚烟云》(2016)
如果说有一部美剧激励了一代人(甚至更多)的时尚梦想,或对纽约的梦想,那么这部剧一定是《欲望都市》,毕竟我不是唯一一个曾受此剧荼毒、相信凭稿费就能拥有Fendi Baguette和Manolo Blahnik的人;但这部剧传达的,“在大城市努力地享受生活”这件事的吸引力绝对毋庸置疑,尽管我一直不能理解Carrie为什么要这样对Mr. Big念念不忘。《欲望都市》原作者小说改编的另一部的时尚剧《口红丛林》(Lipstick Jungle)在这方面显然更得我心,标榜着“A look at the lives of Nico, Wendy, and Victory — three of ’New York’s 50 Most Powerful Women‘”,这部剧将重心放在“领带”与“口红”的对抗和女性与男性对权力同等的渴望——顺眼多了,只可惜2季被砍。

《设计人生》(Jane by Design)则讲了一个高中生凭借超强的创造力和缝纫才能跻身时尚圈的故事,女高中生与大牌设计师助理的双重身份梗很有汉娜蒙塔娜的劲头,“平平无奇的高中小天才”画风也让它的造型颇有现实参考意义。这部剧对真正拥有一腔子热血想进入时尚界的年轻人有多少启发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女主角和男主角“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意难平很抓人心。

狗血的另一种形式是对历史进行自由地演绎,BBC的《时尚烟云》(The Collection)就借家族闹剧的壳,讲述了一个战后高级定制时装复兴的故事,片中的造型、场景设计和摄影都很有学习价值。而《范思哲》显然更是只是借了这位传奇人物的名头而已,范思哲家族从未承认故事的真实性,而剧方也从未否认他们的信息来源。Ricky Martin饰演的恋人和Penelope Cruz饰演的妹妹都足够贴脸。这部犯罪故事的中心人物是杀手Andrew Cunanan,一集倒叙讲述一个人物故事的设置可以说全面地思考了家庭环境与社会境遇对人的悲剧性影响。剧集在前期宣传中大量使用奢华、明亮的Art Deco风格元素,而事实上在剧情进展的过程中,画面依然是Ryan Murphy标志性的美式复古。

 

 

《时尚烟云》的造型和画面都充满战后的高级时装屋质感

反消费主义教科书
代表作:《拜金女郎》(2006)、《绝代艳后》(2006)、《一个购物狂的自白》(2009)
必备元素:堆砌的奢侈品、因为“奢侈”而陷入泥淖的女人

《绝代艳后》(2006)

《拜金女郎》(2006)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2009)
除了《绝代艳后》勉强可算个历史片,《拜金女郎》(Material Girls)和《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都属于当时流行的小妞电影(chick flick),套路也是一样的:一个自信、大胆、随性到任性的女主角,内里早就妥妥的崩坏了,而唯一能填补她内心空虚的就是消费;而当过于恣意的消费态度即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时,她们适时止损,并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在这两部电影中,女主角们分别面临破产和足以导致牢狱之灾的巨额债务),最终(在男主角的帮助下)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这个套路在封建社会的故事里显然行不通,皇权和贵族阶级通常不会面临极大的危机,直到遭遇彻底的颠覆;正因如此,《绝代艳后》的女主角由于奢靡的享乐而受到了最为严酷的惩罚。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物质女孩Rebecca《绝代艳后》对宫廷生活的奢靡描绘得淋漓尽致

严肃学院派和情怀大师
代表作《姿态》(2018-2019)、《意大利制造》(2019)
必备元素:严谨的历史背景,经典的时装造型

《姿态》(2018-2019)

《意大利制造》(2019)在极致高级的美学质感和令人惊艳的时装造型中展开的合理却又不失精彩的剧情,通过主人公视角,将80年代纽约LGBT群体的ballroom文化和80年代米兰的时尚从业者的台前幕后还原得八九不离十。虽然把它们归类为严肃&情怀一类,可不代表它们就不狗血俗套了,主人公一定具备与过去背景(或家庭或学业)一刀两断的决心和勇气,遇到一个严苛负责却格外欣赏自己的导师(无论是house里的mother还是officer里的leader),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命运一定赋予其最亮的光环,面对种种境遇,主人公一路抗争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如果说《姿态》的剧情是将充斥着drama和悲情的LGBT群体隐秘且丰富的一面展现出来,那相比之下,《意大利制造》则是通过一个初出茅庐的时尚媒体新手Irene的视角,将围绕行业多年不变的几个课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时尚是创意和文化,还是商品和利益”、“时尚杂志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承担着怎样的作用”。

就算抛开剧情和内容,单单以时装纪录片的眼光去看这两部剧,每套造型的经典和细节之处都不会令观众失望。
说来说去,“陈辞滥调”虽然是真的,但反复咏叹的剧情往往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时尚的真实性,不过时尚影视的看点更多是在时尚元素和以及孕育时尚的文化背景。如果梦境制造得足够炫丽,谁又会去在乎真实与否呢。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