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方证人阿加莎的法庭派推理 人类知性的局限性

《控方证人》改编自阿加莎的同名短篇小说,影视剧也拍了几遍,容易查到的也有1958、1982、2016年三个版本…

《控方证人》改编自阿加莎的同名短篇小说,影视剧也拍了几遍,容易查到的也有1958、1982、2016年三个版本(似乎大本如今也在考虑接手翻拍);当然我们还是看初版。

说实话,我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喜欢翻拍“法庭派”的推理电影,像《十二怒汉》也是翻拍过三四遍;
可能是因为“法庭派推理”的好剧本太少了,也有可能是搞推理电影的人见识太浅。
比较可惜的是,现代推理作品的各个流派,明显还是日本小说家继承得更好;
然而限于日本如今的电影工业水准,以及西方与日本文化的壁垒,日本以往的大量优秀推理小说根本没有改编成优秀影视作品的机会。
可惜可惜。

本质上讲,《控方证人》也是一部关于“完美犯罪”的推理作品。
“完美犯罪”有非常非常多的类型,从最基本的不留痕迹犯罪,到捏造证据或不在场证明,再到栽赃嫁祸、操纵法庭审判(本片)、心理学犯罪、甚至是利用舆论的大众私刑;
“完美犯罪”是绝大部分推理作品的核心诡计,也是最吸引读者的乐趣所在。
在《控方证人》中,既然是一部“法庭派推理”,那肯定也要落脚于法庭审判的过程。
说句实话,对于犯罪者而言,“审判”永远是最有机会脱罪的程序;
而但凡涉及到“法庭派”的作品,几乎无一不是立足于对于现有审判制度的批判。
这一点在《十二怒汉》中也是一样。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此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林肯律师》;
当时那部电影对于年幼的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而且让我对于律政界产生了相当的反感。
自然,我现在相当欣赏法律从业者通过玩弄辞令与法律操纵审判的杰出能力;
在繁琐且几无逻辑的海量规则中巧妙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还能去追求某种“正义”,这是一种极其反映人类智慧的行为;
不过当然,就像某人曾说过的那样,战争也是一样。

最后说一句“审判”吧。
任何一种形式的“审判”都必然存在问题,这一点无可避免;
无论是陪审团制度,还是法官审判制度,肯定都会有冤假错案。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看《辛普森·美国制造》的感觉,那种审判几乎都可怖得有点荒诞了;
而且很明显,这种错案根本不可能杜绝。
一切审判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必然有“人”的参与;
然而如果真的不通过人来判断,又会有人说“不人道不人权”。
现实是,我们本来就是这样一种生物——
我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然而我们又深知自己并不值得信任;
如果做不到前者那我们就会懦弱无能,如果意识不到后者则会偏执自负;
但是一旦我们真的认清了自己,那也只不过意味着我们又发觉了自己本性中另一个荒谬的自相矛盾。
这个,就叫作“人类知性的局限性”。

不过言归正传,这几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尤其是我们本来也不怎么能见到“陪审团制度”,看看电影至少能了解了解英美人民水深火热的法律生存困境。
《控方证人》、《十二怒汉》以及《杀死一只知更鸟》,都是那种能让人看完之后深刻怀疑民众本性的杰出作品;
再加上原版电影那种黑白质感、无与伦比的剧本与画面结构,简直是棒得令人发指。
(至于这个词能不能这样用,可以查一查出处,反正我觉得极其合适)

最后纠正一个可能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
黑白电影以及其他老电影,就像是那些被人说叨烂了的“经典文学名著”一样,往往现在看来也是很有意思的;
只不过有些人可能不了解自己说话有多么烦人,所以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强烈推荐”基本跟“跟我一样极其无聊千万别看”的含义完全相同。
要知道,绝大部分“文学名著”在刚出版的时候都是畅销书,而那些“经典电影”在上映时也往往是相当卖座的;
对于艺术而言,好看总是第一位的,所以没必要对于新旧或者知名与否区别对待。
看了,自然就会知道好坏;
这个完全可以由自己说了算,至于别人怎么说,那都在其次。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