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为什么日本片塑造的小人物 有向上的生命力

《敦煌》背景设定是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战争年代,人命如草芥,但导演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找到了值得赌命的…

《敦煌》背景设定是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战争年代,人命如草芥,但导演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找到了值得赌命的东西。

队长朱王礼:我要杀了李元昊
朱王礼是个武官,五大三粗,糙老爷们,他很会打仗,整天打打杀杀的很少打败仗。
他效忠于李元昊,但其实不介意效忠于谁,因为领军打仗他有勇有谋,决断力也超强,业务能力杠杠的,换个张元昊、赵元昊,都一样能在现有位置上活得很逍遥。
朱王礼会识人,对下属也很好。
他在第一次战斗中就发现了赵书生有担当的潜力,立马把他纳入自己阵营,知道他想学西夏文,一有机会就推举书生上位。
在抓到赵书生违抗命令带着公主私奔后,气呼呼的打他甩出“逃犯是死罪”,但还是会给书生水喝,还一起骑马去见公主。

赵书生被李元昊强制征用去敦煌写传记,一走就是三年,临行前把公主托付给朱王礼照顾,他爱上了公主,但只把爱意深藏心中,没一点冒犯之意,三年之后,公主被李元昊强暴为妻,朱王礼终于找到了这辈子为之赌命的事情——杀李元昊。
朱王礼非常可爱,他见到公主时说“你是个蛊惑人心的女人,我不会被牵扯进去。”但还是爱上了,他在公主去世之后把其脖子上的项链拿下来收藏作为信物,并在最后拼死一搏前把项链还给了赵书生,到死,他也没有为难公主。
《敦煌》朱王礼这个角色就像个榴莲,刚开始看傻不拉几的,不解风情,甚至连公主是否对自己有意都不知道,但了解之后才发觉真是宝藏男孩,有担当有情意,兄弟托付女人后甘愿悉心照顾护她周全,她不从命令跳楼后还要拼了命的去给她复仇,这才是暗恋最好的体现吧,感动。
影片后期给了朱王礼一个镜头和独白,满脸血迹,满身伤痕,疲惫不堪但语言却很坚定“我冲过三次,都没有冲到李元昊身边,第四次我已经精疲力尽,非常遗憾,没有砍下李元昊的头。”最后吞剑而死。

赵书生:为了生存,我已经精疲力尽。
《敦煌》赵书生的性格塑造相对就没那么热血,他有思想,会在兵营里做有自己名字的条子,只是希望“在那没名没姓的年头,不愿做一具没有名字的尸体。”
他从宋朝到西夏再到敦煌,也只是因为在宋朝科举落榜,回家时在闹市从人贩子手里救了个宁愿划破脸也不愿卖身的西夏女子并获得了一张去往西夏的通行证,后认识了朱王礼,继而去了敦煌。
朱王礼在敦煌问书生,“你为什么要来敦煌?”书生坐在地上,一脸疲惫的答“不知道,为了生存,我已经精疲力尽。”

赵书生的状态太像曾经一段时间疲于奔命赚钱的我,每天的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已经让我没有任何心思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做,休息时间只想睡到自然醒,完全没有心思学习充电。
当然后来导演给了赵书生可以为之赌命的任务——保护经书和画作。而我也在自己的调整下找了个进修运营专业班的事情。
怎么说呢,在观看《敦煌》时即使遇到赵书生这种初期没有奋斗目标的小人物,也让观众会有一瞬间的代入感,但后期随着剧情的发展,导演总会给它巧妙安排个可以燃的任务,这就是八十年代日本小人物片的套路。

有网友在评论《敦煌》这部片子时会自然而然的带出“中国的敦煌没想到被日本导演拍的这么好,中国导演垃圾”的对比感,我觉得完全没必要,中国片有中国导演的处理方式,日本有日本的,不能这么粗暴对比,而且我相信如果是中国导演拍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感官,就让《敦煌》留在1988年最佳日本电影,期待2020年后中国特色的敦煌电影出现。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