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能如约上映啦 观众们拭目以待吧

继柏林电影节后,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又因技术原因取消了金鸡奖开幕放映,但好在影片还是能如约上映,观众不必有更…

继柏林电影节后,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又因技术原因取消了金鸡奖开幕放映,但好在影片还是能如约上映,观众不必有更多担忧。

张艺谋对这些波折反而看得很淡,“我自己觉得还好,能跟大家见面就行了。不然你写了一封情书,到最后大家不知道,还挺可惜的。”

《一秒钟》同样讲述的是关于电影迟迟未能放映的故事。

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西北某地,张译饰演的张九声是一名农场劳改犯,有人告诉他,他的女儿出现在了《英雄儿女》片前放映的新闻简报里。

思女心切的张九声悄悄从农场溜出来,只为了看女儿的画面。在路上,他偶然结识了流浪儿刘闺女(刘浩存饰),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结下不解之缘。

张译和刘浩存都是首次出演张艺谋的电影,刘浩存更是第一次登上大银幕,自然被冠以“谋女郎”的称号。

张艺谋说他原本是想找黄渤演张九声,徐峥演现在范伟演的放映员角色,但因档期和剧本调整等种种原因错过了。徐峥给他推荐了张译,张艺谋觉得很合适,就有了这次合作。

刘浩存则是他三年前为《影》中关晓彤的角色选定的演员,他觉得这个姑娘很像周冬雨,特别有灵气,但同样因剧本和考学等原因错过。

此次终于合作,他认为刘浩存会是周冬雨的接班人。

关于影片中追逐的“胶片”,张艺谋说这是他给自己的一个回忆和纪念。

他本人并不排斥数字拍摄,反而很拥抱新技术,是中国最早一批采用数字机拍摄的导演,“我觉得这方面不必抱残守缺,要坚守的是另一种,我们俗话说是情怀。”

以下是张艺谋接受Ifeng电影采访的自述:

以此纪念电影胶片时代的结束
不想谈“伤痕”时代,那是退休题材

对这个电影,我还是有这样的期待,因为你看我们,一辈子都拍电影,其实电影就放在这里,这个作品虽然故事简单,也许没有什么商业性,也许离00后、90后年轻人比较远,但是对于我来说,对于一辈子从事电影行业的人来说,有一种深厚的寄托。

那是不一样的,我给我自己做一个回忆和一个纪念。不是每一个导演都能拍一个这样的电影,不是每个导演都会去想这个细节。所以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能跟大家见面,就已经很开心了,所有的遗憾,就都不当回事了。

我很早就觉着我自己的很多记忆将来整理一下,都挺有意思,但是没想拍电影,只是在2018年的时候,突然感觉胶片时代非常快地结束了。

17年、18年的时候,还有一些国际大导演,像诺兰、昆汀·瓦伦蒂诺、斯皮尔伯格,还用胶片拍一种标志性的电影,还表示了对胶片的某种迷恋、推崇,后来就没有了,因为工厂都没有了。

生产的工厂、洗印的工厂都没有了,要重启这些工厂很复杂,甚至在美国本土都重启不了,所以这些大导演们也就不再做最后的坚持了。

我那时候去美国见斯皮尔伯格的时候跟他聊,他问我你开始拍数字了吗?我说我早就开始了,我是中国拍的最早的,他说我一直都没有下决心要不要拍数字。我说数字不错但是我一直还是很喜欢胶片,那几年还是那种感觉。

但是2018年的时候,我突然觉着中国电影全部改朝换代了,影院迅速地就调整了,全盘数字化,一个胶片时代结束了。

我们从学电影开始,就讲卢米埃尔兄弟,讲胶片怎么回事,所以当时有很强烈的一种“哎呀,就没有了”(的感觉),所以我就想要不然就把这个故事拍出来吧,只是套一个故事而已。其实现在看,我们看线上线下(的分歧),也许很快会结束一个时代。

也许今天00后、90后的观众不一定有那种感受。但是我相信年轻观众未来一定还会面临,电影还存在着吗(的问题)。

我们线上直播带货,各种东西现在网上厉害极了,这个行业彻底会改变。中国又是改变最快的,新的一来旧的立即就换掉了,所以有可能会影响我们很多人。

你们可能会处在一个电影的巨大变革中,也许在你们老了以后,电影又是另一种样子,你们会回忆你们年轻时候接触电影的情况,可能完全两回事儿了,所以一个时代没了。

有人把我电影里女演员的跑,剪过一个合辑,我很喜欢。我喜欢有人跑、有人追。你做故事需要有情、爱、恨,要有别离,别离里有诗意。

我喜欢别离和期盼,一个是跑,一个是等,我有很多电影是这样,总觉得这种感觉很有诗意。

未来不管互联网怎样发展,恋爱方式、相见和别离方式发生怎样的改变,我觉得人总是要在茫茫人海中,迎上去,追上去,面对面。那种感觉是最原始和真诚的,可以逾越所有技术和时代。

《一秒钟》这个故事简单,小故事小制作,但是在我拍电影的生涯中,我自己有很强的情感跟它在一起。

其实我也不是想拍文革、反思、批判现实主义,也不可能。

还有一个,年轻人也不感兴趣了,你再去谈伤痕,谈这些东西,其实都是退休题材了。

我其实就是对那个精神非常贫瘠的时代,人们看电影呼朋唤友,四里八乡来了之后的一种狂欢,哪怕看新闻简报,都磨成那样了,大家都不走,放电影你放一晚上他们看一晚上,人的那种精神的东西,是非常可贵的。

其实不管物质和精神多么发达,精神的这种东西永远是特别有意思的。我们并不是怀念那个时代看电影的情况,我们是怀念那个时代光影世界带给我们梦幻般的情感,哪怕都是革命的题材,那种记忆是不一样的。

所以很多东西成为经典,你现在看“一条大河”(《我的祖国》)那个歌就成为了经典,我们拍《我和我的家乡》要歌颂扶贫成功,选曲选来选去,还选“一条大河”作为代表,是经典。

苦涩的东西被删减
本意不是想拍政治,而是人的寄托

电影有一些修改。不提文革这是肯定的,主要是触及到个人的苦涩的东西,都拿掉了。

原来的故事是,张译是劳改犯,所以女儿要表现,在那扛面袋子,扛的时候卡车没停稳,她为了表现要抢第一袋,就冲上去,被车撞了,死了。这是张译后来说给小女孩听的。

小女孩问他,你跑到这来看这一秒钟,被抓回去还要加重处罚呢,你这划不来啊,他就说我女儿死了,见不到了。

张译作为一个父亲,就反复说这个,跟祥林嫂似的,说着说着就哭了,他说哎都怪我都怪我,你看我女儿才十四岁,你跟大人争什么呢,你要不争,不就不会被车撞了吗,但是说来说去都怪我,你看我就是劳改了,所以孩子就是要去争嘛,要去表现。

他是一个这样的逻辑,小人物的命运。这是原先的故事,现在把它剪掉了,就不提她死了,改得好像温暖了一点,有点希望那种。

其实我们根本不是想写政治,但是因为故事要有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下人的价值观,人的取向,人的所有东西它就锁在那个时代上了,但是把这些东西都基本改了。

包括范伟有一句话,说你看这胶片还能抢救,有些事抢救不了了,范伟其实说的是他儿子抢救不了,但这句话要拿掉,其实也没说啥,就类似于这种,好多这样的小细节。

在那个年代人不能左右命运,它是随着风走的,都有自己的一种寄托和遗憾。

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写了三个缺失的人,他们有自己得意和满足的地方,但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都有所缺失,这种缺失是人之常情,常常成为一个故事。

我们常常用这种缺憾的人生来编故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这三个人物都是,但是现在修得都很淡了。

结尾的时候,张译又回到沙漠去找胶片,其实刘浩存是觉得有点好笑,因为那个胶片被沙埋了以后,每一年的秋冬季节,风吹起来,沙丘的形状都会改变,所以很多人在沙漠里迷路,完全不可能找到。

你要到那挖,拿个挖土机都不一定能找到,所以刘浩存就笑他,就觉得他傻,他非要到那个地方去,还想在那找,那都过了几年了。

结尾部分的处理(胶片被沙掩埋),是希望这个电影不要拍得那么浅,也希望能够通过胶片最终被埋没这件事告诉你,这十年结束了。

人这一生啊,很多失去,失去了就是失去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也没有了,只是留下了记忆。

其实当年拍了俩方案,一个是没有捡的,一个是捡的。后来我自己一直觉着没捡的那个好,就是拿错了,拿成纸了。

在沙漠上两格胶片非常有可能是看不清的,所以我们就留了这个没捡的。现在这个是补拍的,所以就把捡起来的这个镜头用在了MV上。

我自己觉得那个掩埋是比较有味道的。因为我认为胶片时代完全结束了,现在年轻的导演、摄影都没有见过胶片,只是还知道胶片的那个图案,因为很多公司的logo还是胶片。其实从业人员已经完全不接触胶片了,没有见过、摸过,没有听过它的声音。

电影中的胶片大循环是自己创造的
选《英雄儿女》是里面有儿女情长的东西

电影中的胶片大循环是我创造的。我是在剪胶片的时候,比如剪《红高粱》,我们这个胶片突撸了。

什么叫胶片突撸了,就是我们看到一本胶片,是十分钟,它盘成一个盘,但是滚成毛线团了,我和剪辑师就一筹莫展,不能扯不能拉。你一扯一拉它就会摩擦,划坏了。然后就得慢慢抖它,拿大被单子、床单把它搁上去,不敢沾土,捋也捋不清楚,越拉越乱。

没办法我们就拴了很多钩子,钩了很多轴,把胶片在那来回绕,不让它互相摩擦,然后就这样子来收它,用一两个小时才把一本胶片给收回来,没有划伤,很费劲的。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把它夸张了一下用到这,大循环,满天满地的挂,然后在那转,它其实就是跟车一样怕剐蹭碰。

那个年代会这种技术的放映员,比如大循环,我没见过,但小循环一定有。胶片要是突撸了当年是放映事故,那是不行的,所以你就要把它收起来。所以他们说我们这电影很像是一个放映员的科普,很有意思。那个时代,胶片很珍贵。

所以你看范伟(送给张译的胶片)剪的是两格,一秒二十四格,剪两格,那个范伟是要冒险的,因为下一个放映员会查接头。

他们查很有意思,就是滚着拿,戴着手套拿手在那摸。因为你剪掉以后再一粘,它就有一个棱。这有一个,下面又有一个,下一个放映员如果查出来了会投诉他,他就得撒谎,说那可能断了,烧了,他要剪掉,所以你看到动作就会per的跳一下,动作不接了。

那个电影中的灯罩在我们那个年代是非常值钱的,我当年都有编过这个,结婚时候才送人。我当时工作在咸阳市纺织厂,离西安比较近,我们怎么去拿这个灯罩的东西呢,就是通过熟人找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洗印车间的人,让他们把那些废胶片给我们。

废胶片有两个用途,一个就是编这个漂亮的灯罩,当年就觉得好看得不得了。还有一个就是拿这个胶片缠自行车,因为怕把自行车的漆皮刮了,自行车凤凰牌的、有梁,要珍惜那个漆皮。

范电影说了嘛,12.5米就可以编一个灯罩,大的不止,我们都量过的。我们的道具后来就是找老人专门给编的,道具都不知道怎么做,编的还挺好的,我们工作室底下还放了几个,当年那就是奢侈品了。

之所以选择《英雄儿女》这部片子,是因为在当年的大环境下,主旋律电影里能讲一些儿女情长、父女情的东西,非常不容易。当时大部分电影是不讲私人情感的,只讲集体主义,能有这样的东西记忆很深刻,大家很感动。

而且因为那个年代,深入人心的是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全国人民重复看这三部电影,看了几十遍上百遍,台词都能背下来,因为没有电影可看,精神贫瘠,再加上政治原因。

但是三战全部是打仗的。在那个年代《英雄儿女》晚了一点点,但《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的,它最可贵的是在里面那个革命年代触及到了父女情感。

当然那是以革命的名义,但那些情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是极少极少的,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就选那个故事,正好那个故事也跟这个父女契合。

徐峥推荐张译,刘浩存可以接班周冬雨
用大银幕标准选角,演员眼睛要会说话

其实说起来最早有创意的时候,我是给黄渤和徐峥打的招呼,我觉得这俩也挺好,让徐峥演放映员,我们把他叫大上海,徐峥是上海人,一口上海话。

上海人在西北说上海话很吃香的,马上就高看,洋气得厉害,所以我们当时想让徐峥演一个上海人,让黄渤演劳改犯,这是最早最早的设想。

后来换了剧本,加上演员档期各种问题,徐峥说导演我实在没有时间演这个,后来他说我给你推荐张译。张译当年还没有现在知名,我知道张译,但是没合作过,他说张译很好,这样我就和他合作了。

余皑磊是我在别的电影上看到了,觉得他很会演戏,所以你看他俩和我合作了以后,我《悬崖之上》也继续找他们。他们都是很好的。

浩存是我们几年以前就选定的,最早她考大学的时候在考场发现的,很像周冬雨。当时觉着这小孩很有灵气,高三学生嘛,想让她演《影》关晓彤那个角色。当时人家正忙着考大学呢,还要复习文化课,所以就走了,我们就在这琢磨着她这个角色,后来突然剧本改了,改了以后她太小,不符合,就换成关晓彤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还跟她说你回去好好复习,无论你考上哪个学校,最终我们可能会找你拍电影,所以希望你不要曝光,大概就这么说了一下。

这一晃就三年,我们把《影》都拍完了,又拍其他的,差不多就到拍《一秒钟》了,突然想到,我就问副导演,那个小孩还在吗?打听一下考哪个学校了?后来一打听说就考北舞了,我说那刚好,赶紧去看一下,是不是已经拍了广告、拍电视剧了,签了什么了,然后一去问说啥也没有,等着我们呢,还很守信誉,我还挺感动的。

但是光这样其实是不行的,这只是见面的感觉,我们其实后来还是经过了长达半年多的培训,还有很多备选人,在一起来PK。每个星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训练。

后来我们就觉着,这就是命,你一眼看中的一个小孩,当年很小,但现在几年以后经过反复测试还能排第一,那就是她了。我自己觉着她应该是周冬雨过后的一个接班人吧,很像周冬雨的那种样子。

我自己选演员还有一个就是,我是从大银幕的角度去想的,可能跟一般电视剧,还有普通网红看的角度不同。再加上我是摄影师出身,我常常是用摄影机,用拍摄来鉴定一个演员的脸是不是够有魅力,够大银幕。

所以后来我们说,长一个大银幕的脸是不太能常碰到的,很多人生活中都很漂亮,大银幕的脸是啥样呢,你也不知道,但是现在感觉就是脸得小,大银幕反正脸要小,脸大了不行(笑)。

还有就是眼睛,主要是眼睛。我们俗话讲,眼睛要会说话。而且,内心理解力要强,要能表达情感,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

大银幕的表演,跟我们平常看到电视剧的夸张表演是不同的,大银幕的表演是一点点东西就可以了。因为你想大银幕把演员脸放得很大,一个近景,微妙的心理活动通过他的眼睛传达出来,就特别合适。

反倒是其他的,手机上、那种综艺上,都需要演员外化一点,像演话剧一样的,要把它表达出来,然后现场观众说哎呀这个演技好,因为它是另一款。

大银幕其实是不需要太多东西,而且大银幕的表演是更精致的,所以眼睛的传神非常重要。其实没有啥秘诀,每个导演都差不多,我自己这一方面不在眼睛长得大小,在有没有那个感觉,我很在意这一点,这很重要。

用科学机制筛选演员
对流量演员要慎重使用

其实选演员的过程是个很科学的过程。我从来不相信有时候媒体上写的哪个导演,好像众里寻她千百度,一回头就是她,我觉得这有点神化。

导演都把自己搞得很神秘,好像觉着自己有过人的本领,其实不是,你一看觉着这个人有意思,但还是要经过非常科学的筛选,很多反复一直到最后。

对于演员,其实我们经常选择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新人也一样,我们首先是在三大院校里挑,中戏、北电、上戏,这就是黄埔系,而后会放到重庆美视、北师大、中传的表演系,然后再放到舞蹈学院等。

我们常常是先在北电中戏里挑,包括我们现在要拍这个《最冷的枪》,基本全都是中戏北电的孩子,新人,我们选了一批男孩,现在正在摸爬滚打训练。

我自己认为还是要找专业的,除非是你特殊的需要,比如《一个都不能少》那种,追求纪录片,追求素人,那就去找不像演员的。

原则上表演是一个难度很高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行的,要不全世界那么多演员,还是专业的居多嘛,少数的素人能一步登天。

观众现在也很好,因为现在网红脸、流量让大家倒胃口了,所以普通观众也在说演技了,包括综艺,这其实是演员的福利,有人可以看你的演技,不再看你的颜值了,这个转变已经是很好了,所以现在演技好的演员是碰上好时光了。

对于流量演员我觉得先要慎重吧。首先演员要真拿得起来,第二导演也要扛得住社会的眼光,看大家怎么看,另外制片人也要扛得住,看这票房是不是能带的起来,这就不好说了。

我们当然首先是挑演技了。因为演技好的演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尤其是塑造人物上,演技好的演员他不光是演技好,他其实是生活阅历和他的职业操守,以及他的职业水平都很高,所以他会对这个人物有更多纵深的开掘。

有很多细节是靠演员在现场发掘出来的,他提很多意见,做很多修改,因为他要把角色变成活生生的人,不能直接“预备开始”。他会想很多,这个角色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细节补充进去,变得很鲜活。

导演都有这样的经验,演技好的演员都会让这个人物更加鲜活,给剧本加分,所以要用他们,导演也会省点劲。

电影要与时俱进
真正要坚守的是情怀

关于《一秒钟》是不是一种坚守?其实更多是我个人情感的映射。

我认为电影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影像常常是实时的,对于受众来说一部电影的生命力就是三周到四周,就像是瓜果,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所产生的魅力,都在这个新鲜性、时令性上。

所有的公司、导演、创作者,都是希望把这个电影拍出来,马上跟你见面,没有导演说我们放十年再拿出来,不可能。它不像酒,酒、普洱茶,肯定越久越好,但对电影来说还是当下。

所以你的美学、技术,对电影观念所有的反映,你讲故事的方式、技术、技巧,都是要与时俱进。

这并不是庸俗,这也不是媚俗,是需要跟上这个时代,因为电影观众都是年轻人,他不等你啊,你跟得越紧,掌握社会信息越多,你越能跟上这个时代,否则你就被淘汰了。

我会选择拥抱技术,我从《三枪》开始就用数字机了,而且我用四台数字机,所以我后来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才让周冬雨演了一百遍,因为那是数字机。

我觉得技术能改变我们所有的东西,尤其电影就是从技术开始的。作为一个导演,你要去学习,信息、音乐、电脑特效、虚拟现实等等很多东西,这样电影才能保持它的魅力。

3D、4D、裸眼、120帧,所有的技术我都很了解,而且我也很愿意接触学习。任何成为话题的我都会看一看,我也在网上购物的,跟大家其实差不多,我对这些东西都愿意接受。

所以现在我都会很技术地去拍电影。《一秒钟》我特别把节奏放慢了,回到一部电影大约有500-700个镜头的节奏上去,希望有一个味道。

我们拍《悬崖之上》那个电影就有2800个镜头。它的叙述语言不一样的,因为你要年轻化,你要跟上潮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时代,影像影响了所有人,所以这些技术的东西将来会影响很多很多。

最终我认为人类是空气成像,厉害极了,这个载体不要了,你就是一个号,然后你抱着这个号,指纹一晃,随便一个地方都是你的影像,而且他对别人是屏蔽的,就你一人能看见。

就像科幻电影,科幻电影现在基本用的都还是透明屏嘛。现在我们高铁上也有透明屏,透明玻璃,车窗也是透明屏嘛。

空气成像是无形的,到那时候你再看虚拟空间和人的现实空间的交流,到那时候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个思维完全不是我们这样了,我都不知道他们将来怎么谈恋爱,真假怎么分,未来会是怎样的。

我觉得这方面不必抱残守缺,要坚守的是另一种,我们俗话说是情怀,是电影要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我们希望表达情感。充沛的情感和人物,还有人物命运和故事,这些是核心。其实我们今天看中国观众对很多电影不满意,一说就是故事不行,其实就是说没有感动他,没有代入他。

虽然是技术时代、网络时代了,短视频这么泛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剪东西,剪出来非常棒,非常有意思,但是那个最打动你的,除了有趣之外,还是一些情感的东西,人的东西。这都是人本能的一个诉求和要求。

方法与时俱进,但是人的故事和命运,是永恒的主题,是不变的。

影片里寻找自己的一秒钟,指的不完全是胶片,其实是人生。

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了。如果一秒钟是一个广义的代名词的话,你可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找那一秒钟,找人生的那个瞬间,一定会的。

所以广义来看我也希望这个电影不仅是关于胶片的,它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一个记忆。

人生的某个瞬间对别人来说,仅仅只是一秒钟,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他就一定要去找它,这就是故事。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