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焦虑亲情pua 它还准备戳人多少痛点

上周,一波与#容貌焦虑#有关的话题一夜之间登上热搜,引来议论纷呈。 这周,与#原生家庭#相关的话题又引起广泛讨…

上周,一波与#容貌焦虑#有关的话题一夜之间登上热搜,引来议论纷呈。

这周,与#原生家庭#相关的话题又引起广泛讨论。

而这些焦点的聚集,皆来自于这部由赵薇担任发起人的女性群像独白剧——《听见她说》

目前播出两集,豆瓣评分8.4——

01
▼第一集就是讲述“容貌焦虑”的《魔镜》,由齐溪主演。且这一集也唯有齐溪一个主演。她在里面扮演一个因为“丑”而不自信的女孩儿。

她平均每天要花两小时三十七分钟来全心全意地照镜子。

 

 

 

 

对着镜子装扮她自认为很“丑”的脸,贴双眼皮,让鼻子更挺,让嘴唇更红,让皮肤看上去更水润无暇……

她每天花这么长的时间打扮自己,甚至都不一定出门,她可能就是在家里面自拍、摆拍而已,然后从几十几百张自拍里选几张最满意的,看似随意地发在社交圈里。

 

那些点赞和评论仿佛就是她美好生活的动力与养分。

她用“假面”活在社交圈里。
而真实的她自己,不高不挺的塌鼻子,高高的发际线,脸上的雀斑,这些就连她自己、或者说正是她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她看上去真的很虚荣。“丑”仿佛是牢牢禁锢真实的她的一个魔咒。甚至也是禁锢了世界上大多数女孩儿的魔咒。不好看的想要变得好看。好看的想要变得更好看。电视里的这个女孩儿选择去整形医院。年迈的整形医生问她:为什么想整容?她说:因为不好看。医生问: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好看?是有人这样说你吗?她说没有。医生说:我从业三十多年,在我看来,你很好看,不需要整容。

 

 

 

她哭了。
其实是有人说过她不好看、嘲笑过她的。在她还年少、还没有被“大多数审美”给禁锢住时,她也曾爱美,曾穿起自己心爱的小裙子,认定自己在人群中闪闪发光。然而得到的却只有一句“大象腿”的评价。

 

 

那句“大象腿”顷刻之间击碎了她的全部自信,从此仿佛封锁了她的人生。
很多年后,她参加同学会,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用大众眼里的“美”惊艳了从前眼里没有她的所有同学。她趾高气昂,她洋洋得意。

 

然而,她的人生依然没能被解锁。
真正的钥匙,大约是医生那句发自内心的“你很好看,不需要整容”。

她其实一开始也并不是真的那么虚荣。
她其实并不真的需要全世界的赞美。她可能只需要一句小小的、但能够说服她的认可。她……她只是把别人的目光看得太重太重、以至于太看轻了她自己。美是什么?

美应该由谁来定义?

美就是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唇吗?

 

 

 

 

美就是高胸脯,A4腰,筷子腿吗?
全世界有哪一条法律法规这样定义过“美”吗?那些因为跳舞、因为跑步、因为打球而显得腿没有那么细、身上布满大小伤疤的女孩们难道就不能被称之为“美”了吗?

美当然没错。
爱美更没有错。整容也都是自己的选择。可整容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你觉得把单眼皮整成双眼皮更美,还是你觉得“这样在别人眼里显得更美”?你是为了更贴合自己的审美,还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美”?女为悦己者容。是说女生应该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吗?并不是呀。是说,你应该为能够欣赏你的美的人而装扮。在这世上,第一个最最欣赏自己的人,难道不是自己吗?别人看你的鼻子不够挺,但你看到自己的鼻子很小巧。

 

 

 

别人看你的皮肤不够白,但你看自己皮肤挺细腻。
别人看你眼皮不够双,但你看自己双目很有神。你可以爱美,但由着你自己的审美来变美吧。不管你的审美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只要你自己觉得美就可以了。你可以打扮自己,也可以不打扮自己,你觉得开心就好了。你当然也可以每天花两个小时三十七分钟来照镜子。但姑娘,请别忘了用这两个小时三十七分钟来欣赏你自己。你快乐,就好了。

02
▼第二集讲述与“原生家庭”有关的《许愿》,杨紫主演。

她演了一个在26岁生日当天,流着眼泪、通过手机录像鼓起勇气跟妈妈诉说心事的女孩儿。
这个女孩儿在过去的26年里很少感受到“幸福”。或许也短暂有过,但总是更快的又被不幸与窒息所包围。她出生的那年,她爸爸出轨,她妈妈受刺激下性格大变,带着她离开她爸爸。

即便是单亲家庭,但“正常”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偏偏这个家庭并不太“正常”。她的妈妈以“我只有你,全世界我最爱你”为枷锁,禁锢着这女孩儿从小到大一切的自由。妈妈不许她见她的爸爸。妈妈不许她见爸爸一方任何的亲人好友,包括她的爷爷奶奶。妈妈总在家里一遍遍说着她的爸爸是个人渣,多么让人憎恶,不值得她一秒钟的想象。

 

 

 

妈妈不许她交她不喜欢的朋友。
妈妈不许她离家太远,太久。妈妈不许她做任何没得到妈妈允许的事。妈妈甚至曾经用喝农药的方式逼她一起自杀。

 

 

 

即使她上了外地大学,自以为终于“逃离”了妈妈,可妈妈每天如影随形的电话视频依然令她犹如生活在过去。
即使妈妈允许她恋爱了,而她也真的恋爱了,可她喜欢的人却因为妈妈一句“你配不上我女儿”而离开了她。

她因为心疼妈妈,也受妈妈的潜移默化,并不愿、或者说不敢见爸爸。唯一一次与爸爸见面,他们一句真正的交谈也没有,爸爸将多年的积蓄留给她,两个月后重病过世。

妈妈说,活该。而她甚至不敢表露太多悲伤痛苦。出轨的男人当然是渣男了。但那也是她的爸爸。哪怕他们曾有一次父女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呢?这到底是爱,还是以爱为名的长久伤害?在视频的最后,她说:妈妈,你对我最大的爱,应该是爱你自己。

 

这句话真好。这个故事也很好。好在于,这样极端的家庭、家长或许只是少数,然而这种以亲情、以爱为名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控制,这种家人之间完全缺乏尊重与距离的相处,却依然占据中国式亲情中的一种常态。我还记得前些天与几位长辈在一起。其中一位提到念大学的儿子交了女朋友,另一位长辈张口就说——你要管着他呀。你家里要什么样的儿媳妇,你喜欢什么性格、什么家世、以后什么职业的,得早点让他知道。她说着这些话,仿佛是人间的真理。仿佛儿女理所当然是父母的所有物,理所应当受到父母的支配。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在场的长辈,大多数反对了她的说法。可一些反对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自己做主”。而还有一些反对却是,“大学管他干嘛,等以后该结婚了又再说”。这样的论调真的不是少数。你什么时候学习,大学选什么专业,以后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相亲,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大多数的这些,许多家长都会理所当然来替你安排。因为“你还小,你不懂”。“这样的工作才稳妥。”“这样的婚姻才幸福。”“这样的男人才可靠。”……大多数的我们,或多或少总听过这些或类似的论调。乍看仿佛与上面那女孩儿所经历的相差甚远,但其中那理所当然的控制欲与支配欲却如出一辙,差的不过是其中的程度深浅。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不能怪家长。因为大多数的他们自己的人生也是这样被“安排”过来,这是他们实打实的人生经验。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关系”并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说服”或许没那么容易。但,总得那样去做。“原生家庭”即便给一些人带来阴影,那阴影也只伴随了你人生的前面十几二十来年。你不出声,你不想办法,是想要让它后面再影响和伴随你的一生吗?“原生家庭”从来都不是被讨论的重点啊。发生过的事毕竟已经发生了。努力去规避未发生的当然很好。但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做自己”“爱自己”才是最应该去努力争取的。就像这个26岁的姑娘,终于鼓起勇气录下了这个积攒了26年的视频一样。

故事的结尾,她的妈妈打来了电话。她的妈妈会说什么?她们会经历很严重的争执吗?她的勇气会又一次被争执、被“爱”消磨吗?或者说,她的妈妈为为之感动与反省,她们母女会和解吗?谁也不知道。但走出了那一步,她就已经很好很好了。“妈妈,你对我最大的爱,应该是爱你自己。”“而我对你最大的爱,同样也是爱我自己,好好过自己的人生。”“我们互相都很爱对方,但同时我们也拥有自己。”

重男轻女、大龄单身、全职主妇、家庭暴力……这个故事的后续,还有挺多要说的。甚至于故事都还不必讲,许许多多的人只要看到这些词汇,大概已经有一肚子的话想要讲。我也一样。但一定要说的话看,思来想去也还是那一句。不管曾经历过什么,请珍惜你自己。好好爱自己、过自己的人生。这并不容易。但,得这样去做。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