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影评 没有捆绑我们也将爱着对方

女孩们有各种各样的面孔,文静乖巧、黏人撒娇、优雅高贵,又或是飞扬跋扈……可姐姐只有一种模样。 近日,引得无数人…

女孩们有各种各样的面孔,文静乖巧、黏人撒娇、优雅高贵,又或是飞扬跋扈……可姐姐只有一种模样。

近日,引得无数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的姐姐》便揭示了家庭生活中“姐姐”的状态。

“生在有长姐的多子女家庭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姐姐多懂事呀。当我变成姐姐的时候,自我就变得模糊了。”在话题#我的姐姐#讨论区中,@南风的这番话成为高赞评论。

“姐姐”这一身份所附带的“懂事”“忍让”“奉献”,无疑是很多女孩不可言说的隐性伤痛。

1.“被困”的姐姐

2021年4月6日,@头条新闻报道:“杭州一名女子因不堪养育三弟妹,跳河欲轻生。”相关话题#女孩不堪养三弟妹轻生#登上了热搜,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电影《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重男轻女的父母意外去世,24岁的姐姐有着去北京读研深造的梦想,而6岁的弟弟还没有生活能力,姐姐只能在放弃读研供养弟弟或送走弟弟追逐梦想之间二选一……“姐姐”在亲情与自我中不断撕扯的场景,戳中了一些家庭中的痛点。

截止到目前,《我的姐姐》的豆瓣评分7.1分,这个分数在国产片行列里中等偏上,但电影的口碑却是两极化的。

评论区充斥着大量的1星和5星的评分,而观众之所以有着如此差别巨大的反馈,是因为电影充满争议的结局。

影片的最后,弟弟到了领养家庭,姐姐在签订不再见弟弟的协议时,却迟迟落不下笔,姐姐带着弟弟跑出家门,在球场上相拥而泣……画面在这美好温馨的一刻戛然而止,但模棱两可的结局却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一部分人认为,电影共情了社会痛点,聚焦了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对“姐姐”这一群体造成的伤害,并引发了观众的思考,而引发思考远比给出答案更有意义。

“影片只想通过这一道选择题,探讨姐姐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的矛盾与撕扯”,无论结局如何,女主角安然的反抗与姑妈的奉献都对照出两代人不同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姐姐”逃离世俗的强烈愿望。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电影弱化了“姐姐”们所面对的现实困境,电影前半段大篇幅描写的姐姐理性和感性的博弈突然消失,只留下一个虚假的美好结局。

“现实生活中的千千万万个困在‘姐姐’身份里的安然,也都能因为那一点‘不舍’将伤痕抹平吗?”@KiKi在豆瓣中评论道。

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的情感,而它却注定不能给万千“姐姐”们一个标准的答案。

2.逃离“姐姐”身份的裹挟

在电影《我的姐姐》上映前,豆瓣有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希望这是一个姐姐可以做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另一个扶弟魔的故事。”这句话的背后,是无数“姐姐”渴望反抗、挣脱在电影中得到实现的期待。

当影视作品中出现了控诉重男轻女的主题时,安然便不止是一个虚构的单独角色,而是更多“姐姐”共情的对象。

《我的姐姐》花了大半篇幅呈现女主安然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抗,那句“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更是让女主以“反抗者”的姿态存在。

安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众多“姐姐”黑暗汪洋里的灯塔,承担了很多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期待。但影片的最后,却没有给出任何解答,让“姐姐”们意难平。

25年前的一部20分钟的纪录片也清晰地呈现了一个女孩成为“姐姐”后的困境。

1996年导演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里做了一期名为《姐姐》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一对龙凤胎,蕊蕊是姐姐,峰峰是弟弟。

“姐姐”的身份是肩负着照顾、忍让弟弟的责任的,这是家里约定俗成的规矩。短短20分钟的视频里,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姐姐……”一家四口的生活,无形之中向弟弟一侧倾斜。

纪录片《姐姐》不像电影《我的姐姐》那样有细致的铺垫、激烈的呈现和表达,但当姐姐被要求陪弟弟下象棋,被要求与弟弟一起看球赛而不是自己喜欢的《狮子王》时,影片中“姐姐”的无奈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究竟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亲情做出让步与牺牲,两者之中没有标准答案。但让“姐姐”们遗憾的是,影片《我的姐姐》还是没能将“姐姐”与尊重、独立等概念联系起来,“姐姐”一词也始终没能从家庭身份中挣脱出来。

3.解开亲情的死结

随着电影的热映,一个现实故事却被网友扒了出来:在同样房子因各种原因写在姐姐的名下,同样是父母意外离世留下了只有数面之缘的年幼弟弟,而故事的结局,女主却是决绝地将弟弟送养到了农村家庭。

这个被认为是电影《我的姐姐》原型的故事源自8年前,一位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布的长帖——《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当年此帖子获得77.7万点击,1000余条回复,吸引了社会上不少人的注意。

帖中,身为姐姐的楼主讲述了自己的家庭,父母不顾她的想法生下弟弟,不惜与她断绝关系,为了要回她名下的房产,甚至去她签约的公司闹事……在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姐姐与弟弟的关系难免有些紧张。

但除去老一辈思想中的“长姐如母”,除去“姐姐”这一称呼所伴随的“牺牲”二字,姐弟之间的感情事实上是最纯真、最亲切的存在。

网友@宁夏讲出了自己与弟弟的故事:“父母很早便外出打工,将我们留在家中。我和弟弟却更像是两个相依为命的小孩,我心疼弟弟,走哪儿都会背着他,弟弟也特别关心我,别人给他吃的他也总给我留着。”

“我已经结婚了,但我和弟弟的关系还是特别好,每年都会一起回家看爸妈,每次见面总是十分亲热。”@巧克力的甜也分享出自己与弟弟的相处模式。

在没有外界施压的环境下,姐弟的感情总是浑然天成的,单纯、简单又自然。电影中姐弟相处的温情镜头并不让人生厌,让“姐姐”们难以下咽的桥段,大抵是父母的偏心与世俗的捆绑。

或许电影背后的现实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解开亲情的死结,正如胡适对其儿子所言,“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让姐姐们先成为自己,再成为姐姐,自我也好、牺牲也罢,让姐姐们不受道德的绑架与亲戚的压迫,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许才是“姐姐”们寻找的解决问题的出路。

当情况不再局限于姐弟组合的家庭,当亲情不再是捆绑,而是“姐姐”们,甚至是兄长、兄妹组合的家庭中的“哥哥”们,自愿肩负的“甜蜜负担”时,更多的人将不必再从电影里寻求所有情绪的出口。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